读诗现场 胡蕾摄
今天谈诗,谈“走向苍茫”,这个语境中就包含了自然与人与神的诗意。我还是先接下地气,从一件小事谈起。
那天晚上,我们几位好友相聚。昌龙兄一进门,激情四射,他本人就像一首被烈火燃烧过的刚出炉的诗。和朋友们拥抱后,便大声朗诵起:“那本诗集很簿,簿得像一位穷人。”大家拍手叫绝!这句诗多么生动、精彩啊!是呀,真正的好诗是让人看过听过不会忘的。当时,我猛地记起,这两日读到的一句诗“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当时内心震撼不已。我想,对于懂诗的人来说,读到好诗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啊。
其实,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丢失或拾起了多少自己內心独有的美好诗意啊!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与同时代的众多青年一样,酷爱文学。阅读是一种孤独的享受,那个时代没有太多选择,精神又那么饥渴,逮着什么读什么。除了大量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和唐诗宋词外,还阅读了一些著名诗人,如歌德、海涅、拜伦、叶芝、泰戈尔以及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徐志摩、艾青等人的作品。订阅的文学期刊有《人民文学》《诗刋》《星星》《花城》《作品》等。那时候,喜欢朦胧诗,现在看来很浅显的诗有些当时竟读不太懂,但很多仿佛能够行走的诗意总能让我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诗中流动的命运和未来,常让人像被闪电击中,感到多维度的震撼。而现代主义观念在变异的语境及文本中,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后来,我开始学着写新诗和散文诗,曾在报纸和专业刋物上发表。从事收税工作后,就停止创作了。
相隔20多年后,直至2005年的春天,在慧谋兄的鼓动下,重新写起诗来,生命从此多了与时间流逝的另一祌接触。那时我写作,传统思维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从传统诗意向现代性诗意转变,是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这段时期,我阅读了大量现代诗人的作品,研究和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自然、山水、历史、人物、梦境、命运、人性、哲思、爱情等都成为诗的主题。灵感来了,就抓住不放,有时触景生情,有时以情托景。在这个过程中,深藏于生命中的哀痛、惆怅、悲悯、欢愉都像流水一样涌到笔下,使我欲罢不能。
我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人生而孤独,内心深处的感受无处倾诉,而诗歌可以救赎这种孤独,让人在自己的孤独中跋涉,看见一种澄明,并把个体内心深处的孤独通过想象和象征,抽象为人类的共有经验,并获得知己的认同。这类诗歌由于触及人的潜意识,并通过内在语调,一种自内而外发生的、无法勘破而又令人心领神会的调性,让人体会到诗歌现代性的魅力。
关于诗的现代性,我认为,应该去固有的文学化,打破常规与僵死的关于诗的固化思维模式。有一种主张说,不能把诗写得太像诗。我理解这种“太像诗”的诗,就是从陈旧的、泛滥的所谓诗意文本中去提取的诗,即“作”诗,而不是从个体的生命经验、心灵深处去掏心掏肺,走心入肺的作品。就像当年博尔赫斯和里尔克,用远远超越同时代诗歌的前瞻视角,创造出至今看来都极具现代性的作品。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艺术观,反映在艺术形式上,形成不同的审美标准。就诗歌而言,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再到超现实主义,是一次次艺术上的创新和跨越。超越自我是每个有抱负的写作者的志向,生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多元生态、多元网络的社会环境中,时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恒定,个体生命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我要努力创造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向自己和人类灵魂深处打捞,不求脱胎换骨,哪怕在诗艺上有所精进,也可聊以自慰,不辜负大家寄予的期望。
今天,我们在这里因诗歌而聚会,我要真诚地感谢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让我发现了自我与世界的另一种形态,发现了时间、空间和生命底部相纠缠的秘密。还发现了语言的魔力,它使难以言说的东西有了表达的可能。这就是我热爱的诗歌,它是我生命中的神性部分,我因与诗同在而深感欣慰。
真正的诗人,必须是一个自我闭合的广阔世界,一个饱含特殊哲学与美学意味的心灵。
我愿做一个这样的诗人。
(此篇为作者在7月12日《深读诗会》第九期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