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3日讯(记者 朱琳)近年来,保健品披着“精致包装”的外衣、打着“健康养生”的旗号,被包装成各式各样的“神丹妙药”,逐渐成为养老诈骗的常见方式。不法分子用免费礼品、亲情战术、虚假宣传、健康讲座等手段,一步步引诱老年人走入诈骗陷阱,将不少老年人的辛苦积攒的养老积蓄掏空。
今天,交通银行深圳分行为老年群体总结了3个典型案例,揭露保健品诈骗案例,帮助老年消费者认清事实真相,提高防范意识。
案例1:王大爷在自己小区周围闲逛时,突然被一家销售电磁治疗仪的医疗器械店铺吸引。里面的店员都穿着白大褂,着装跟医生一样。恰逢店里正在做活动,可以免费医疗体验,店员小李称他们的治疗仪是注册过专利的高科技,不仅可以促进睡眠,长期使用还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王大爷体验后感觉睡眠似乎好了一些,可是体验次数有限,想要长期使用还是得购买机器。于是他花费了五万元购买了一台治疗仪,可使用一段时间后治疗仪故障,前往店里维修竟然发现店铺已经倒闭。王大爷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案例2:李大爷在手机上刷视频,视频里主持人正销售一款非常神奇的药膏,冲水喝可以缓解失眠,擦在疼痛的地方还可以治疗伤处,节目上的老人家们对这款药膏都赞不绝口。此时正值商家做活动,只要998元,产品包邮送到家。李大爷动心了,通过弹窗的链接下单购买了5盒。结果药膏到货后,李大爷服用后出现身体不适,拨打消费者投诉热线才发现该产品是“三无”产品。
案例3:李阿姨被广场舞社区里的舞伴赵大妈拉进了一个医疗福利群,群里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公司专攻癌症肿瘤,目前已经研发出一款防癌药,不但可以预防癌症,还能缓解失眠,延年益寿。该群很多老人都分享了他们试用这款药的经历,对效果赞不绝口。现在公司面向群里的老人开展众筹行动,以此扩大药品生产,投资额度在3000-15000元不等,回报率每周高达10%。李阿姨试探性投了3000块钱,获得收益后,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力度,还加购了这款药品。但她持续使用药品一个月后,发觉药效不佳,想要赎回她在公司平台的理财时,发现无法兑现。而公司早已人去楼空,群里老人的投资均被骗走。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主要有以下三步。
1.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通过售卖虚假的治疗仪器或产品,用高价欺骗老年人进行购买。同时利用老年人防诈骗意识淡薄的特点,以“免费体验”为诱饵骗取资金。
2.以门店店铺、实物器具为幌子,打消老年人的顾虑,使得诈骗成功。
3.利用现场“群众”和群内“托”等,烘托气氛,赢得老年人信任,从而骗取财产。
安全提示:
1.医疗产品陷阱多 购买需谨慎
老年群体购买产品时,应认真查看产品的来源是否正规,是否通过质检认证,公司证件是否齐全等。在购买高价产品前,应当先咨询家人的意见,谨防上当受骗。
2.天上不会掉馅饼 小心地上有陷
老年人在参加社区活动时,应当警惕打着“免费”、“体验”招牌,实际上诱导诈骗的活动。时刻谨记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一切打着“免费”旗号靠近自己的人都要提高警惕。
3.认真甄别网购产品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选择信誉好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商城及交易平台,切莫一味追逐价格低廉的产品,被所谓的低价格及优惠套餐吸引,始终相信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
4.丰富防诈骗金融知识
一是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安全保护屏障;二是多了解防诈骗知识和案例,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远离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