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文旅>文化首页推荐>

白岩松为深圳年轻人答疑解惑

白岩松为深圳年轻人答疑解惑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近日,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做客诚品生活深圳“人文30讲”,与深圳人对谈“年轻人的梦想在何方”。

■ 深圳特区报2019年12月12日讯 记者 张锐


近日,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做客诚品生活深圳“人文30讲”,与深圳人对谈“年轻人的梦想在何方”。同时,主办方还邀请到出版人、自然生态记录者南兆旭作为主持嘉宾,一同对话。两个小时的活动堪称人气爆棚。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活动开始前两个小时就有听众在门口排起长队,入场后,未能获得座位的听众有序地席地而坐,热情高涨。


●深圳开始拥有明确的城市性格


1993年,白岩松第一次来到深圳,老街承载了他的深圳记忆。“当时我们跑去老街抢购了好多衣服。那个时候中国人已经有了品牌的概念。”26年后,白岩松再次来到深圳,以外来者的身份观察,对比所到不同区域的人们面貌,他欣喜地发现,深圳的年轻人群体已经拥有了各具特色的构成,而深圳人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正如“北京人有北京人的路子,上海人有上海人的路子”,而“深圳的确是深圳,是‘自己’了”。


白岩松说,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圳正在经历城市觉醒和自我身份的认同,并显现出一种明显的城市性格。他同时提醒,深圳接纳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奋斗者,在逐渐成为深圳人的过程中,他们不再以“来处”区分、标榜自己,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成为自己”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却又不那么普通的事情。


●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内心平静?


白岩松的主持生涯伴随着中国当代发展进程中的众多重要时刻,而如何在重压之下保持平静、安宁的姿态,是南兆旭替深圳观众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对此白岩松给出的答案是:问题很复杂,答案很简单,“因为我随时可以离开”。


“我年轻的时候说过一句非常网红的话:不能背靠了大树以为自己就是大树。”白岩松称,自己始终以一种志愿者的心态在做央视的主持人,“那是一艘巨大的船,彼此都该说谢谢。我不可能膨胀,我是谁我很清楚,我不能因为某些光环就变成另一个人,不会,我依然是我。”


平静的另一来源,白岩松表示,是在努力的前提下接受相应的结果,而不是最好的结果。“二十多岁的时候总是希望改变世界,到我这个岁数才明白,偶尔有机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我一直努力不让它变得更坏。”此外,白岩松的另一重安宁,来源于保持内心的平衡,“不要去期待绝对的静和闲,而是要调整自己,让自己拥有动中静、忙中闲的能力。”


对于不堪压力转而回乡的青年,白岩松说:“输不可怕,怕才丢人。”在他眼中,那些出来打拼的年轻人,即便最后回到了家乡,这趟选择已足够历练,足够称得上“第二所大学”。


此外,白岩松以新闻人的眼光看到,中国目前接近两亿的外出打工者是中国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他们对家乡的改变不亚于对大城市的改变。“中国这40年的进步来自于流动,当然是有人留下有人走,但最重要的是出发。”


●职业因为年龄进入“瓶颈期”,怎样破解?


当一位从事设计工作的80后听众提出了自己的年龄困惑,白岩松以自己的工作打趣:“进入互联网时代,好多人说电视受到了冲击,我说我在55寸和5.5寸的屏幕上都可以主持,而且5.5寸上看着我还稍微不显老一点。设计不是同样的道理吗?重要的是你在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归根到底是你要挑战自己的能力。”


由此,白岩松谈起创新这一议题。“很多人说无中生有就是创新,我说真正的创新是有中生无,最优秀的设计是掌握了大部分同行都在干什么之后,在这个有的基础上诞生出别人没有的东西。你看得是否足够多?你试的错是否足够多?很多人不敢错,那就很难成功。”


●年轻人的个性与做一颗“螺丝钉”冲突吗?


“如果你认同做一个非常棒的螺丝钉,继续就好,而且这个社会的确需要相当大比例的螺丝钉。但如果你不想,才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白岩松认为,这首先不是一道徒增烦恼的社会之问,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式生活。但当眼光被投向具体的社会工作,白岩松以自己的书《白说》中的名句点出要义——“一个人的工资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如果没有那么强的不可替代性,你的职场生涯是不安全的。所以,如何在平凡的位置上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体现出你的不一样,是每一个平凡人应该追求的目标。但千万别在平凡的岗位上,每天想着不平凡的事,把平凡的事搞砸了。”


●如何看待年轻人“精致穷”这一普遍存在的消费观?


“为腹不为目”。白岩松以《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理想中的消费观念——为更实在、更有价值的东西花钱,而不是为了面子。“够着点去花,拥有一种生活的动力,挺好的。”白岩松鼓励年轻人多关照自己的舒适、爱好等切实需求,不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在人际交往中计较金钱得失。


而对于“佛系文化”是否预示着出现了“低欲望社会”征兆,他说:“我觉得是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生来就没有那么多的生存焦虑,不饿,因此不会体验饱的价值;从来不缺衣服,顶多是个样式的问题,到样式伸手也能得到满足,慢慢新鲜感也减弱了。”此外,白岩松还认为这与没有经过巨大的“想得而未得”的落差有关。对此他提倡年轻人“重新恢复饥饿感”,“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饥饿感,你永远要对自己不满足。” 


[责任编辑:肖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