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还未下映,《疫苗之王》又迅速闯入公众视野。下半年伊始,医药行业先后两度卷入风波,不断冲刷着民众的好感。如果说前者对盗版药品法外之情的探讨,还折射出了医药公司的进退维谷窘境,令舆论对“天价药”生出了几分优容和理解。那么后者赤裸裸地使用药效存疑的问题产品牟利,却是直接击中了民众关于生命健康安全这根最敏感、最薄弱的神经,让医药生产和监管陷入信任危机。
致命病、抗癌药不常见,也不常被提起,但疫苗注射却是每个儿童幼龄阶段都必须接受和跨过的一道门槛。原是一道强力保障,现如今变成了严重的威胁,舆论场中人人自危,消极和恐慌正在蔓延。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如何验证孩子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被注射后又该如何补救?民众迫切地想要获得足够的、值得信赖的信息,来安抚内心的焦躁,以及满足亡羊补牢的需要。遗憾的是,尽管国家药监局已经责令立案调查,但各地的监管部门的表现依旧冷冷清清,主动发声者甚少,提供有效信息者更少。
也许是因为属地管理原则。“长春长生”一案并非发生在本地,这让许多管理者认为,应尽量保持低调,避免吸引舆论关注,令祸水东引平白受到攻击。也许是缺乏“先声夺人”和“未雨绸缪”的意识。事件仍未发酵到自己的身上,就权当热闹看,待迫不得已了再介入。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都很清楚,长春长生公司所生产的疫苗产品销售面广,各地区都有可能接触到问题疫苗。疫苗的源头远在长春,疫苗效果却可能作用在随便哪个省市。譬如在深圳,就有网友关注到东门社康使用了与该问题疫苗仅差一批次的百白破疫苗,喊话深圳相关部门尽快出面鉴定。掩耳盗铃式的沉默带来的不是舆论的平静,相反是等待中民众持续消耗的耐心及其不满。
问题疫苗被曝光以后,许多的部门和单位都声称“全面彻查”“正在调查”,但这些轻描淡写的回应在汹汹舆情面前越来越站不住脚。7月23日网络间出现了一篇名为《我花了 14 个小时找了一下长春长生们究竟卖到了哪里去》的分析文章,其中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长春长生所产疫苗在各省市的分布情况及数据。无论这篇网帖是否可靠,一个普通的网民用14个小时追踪整理了疫苗的去向,但掌握监管信息的政府部门历经7天168个小时却仍然不能就“问题疫苗”问题给出明确说法和解决方案,如果不是工作效率低下,那么有关单位就需要反省一下工作态度了。
随着长生生物狂犬病疫苗造假事件愈演愈烈,在继北京市、天津市、湖南省之后,7月22日广东省疾控中心也终于面向公众表示,省内无长春长生生物涉事批次狂犬病疫苗。但在曾经发生过乙肝疫苗致亡事件的深圳,除了被动接受媒体采访,有关方面迟迟未有动静。
从设置议题的电影到揭露伤疤的现实,从偶发个案的虐童到“成产成链”的疫苗造假,累积的舆论情绪急需宣泄口。在此次事件中,如果不能有更多的细节披露,以进一步确定受害群体和事故责任,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企业必将承担来自舆论的怒火。深企康泰生物被指涉嫌疫苗生产造假一事就是典型。尽管多方均对《疫苗之王》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康泰生物更直指其强行联系两家企业有煽动舆论的嫌疑。但在没有政府权威背书、在主管部门没有明确表态的情况下,舆论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和判断事实真相,进而加剧了误解和恐慌。
从15年前的“非典”危机,到7年前的“7·23”事故,都无不说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积极发布信息,及时回应关切,才是应对社会恐慌性危机的最佳途径、不二法门,为什么到如今有了无比发达的网络媒体和无比畅通的发布渠道,却反而退步到了静默无声哑口无言讳莫如深的可怕境地?
正如某网友的评论,“谣言和恐慌止于信息公开透明,回避和沉默只会造成更大的恐慌和伤害。”对于深圳来说,市疾控中心或相关主管部门理应尽快主动发声,消除社会恐慌情绪,也让不实传言能够得到澄清,引导舆论重归理性。
疫苗事关生命健康,质量安全容不得半点瑕疵,不能有一点侥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查到底严肃问责,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李克强总理批示“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我们期待快速应急机制的完善,人们知情权的充分满足,我们期待政府部门果敢有力的行动,我们期待对违规违法者的坚决打击,让疫苗行业同样要打好“疫苗”,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中国”。(作者:黄婉婷 、梁琼、刘灵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