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18年中大促”的关键时刻,出现品牌商“开撕”电商平台的一幕。6月17日,格兰仕发布声明称,2019年5月28日格兰仕拜访拼多多以来,格兰仕在某大型电商平台的搜索端陆续出现异常,导致正常销售遭遇严重影响。当日相关电商平台负责人则回复称,在APP上搜索“格兰仕”显示都是正常的。当日晚间,格兰仕再次发表声明称,格兰仕在某电商平台的搜索在短暂恢复正常之后,“16时28分左右,搜索再度出现异常”。
格兰仕公开且强势地“开撕”电商平台,把双方之间的商业龃龉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共事件。从中,公众得以窥见品牌商在大型电商平台之间“被挤压”的尴尬情势,以及电商平台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格兰仕在“声明”中暗示了其遭遇被“二选一”的不公平对待。而相关电商平台则反驳了这种“臆测”。事实真相如何,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设若格兰仕真的是因为拜访了拼多多而遭遇“报复”,那不仅是对品牌商的伤害,亦是整个电商市场的悲哀。
品牌商被“二选一”的现象俨然老生常谈。但“常说常新”的事实显示,“二选一”作为电商领域的顽疾始终未得到根除。在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之后,电商平台虽不敢明目张胆搞“二选一”,但各种变种的“二选一”却依然暗藏汹涌。格兰仕事件将这种变相的“二选一”现象曝光在公众面前,但这恐怕只是电商领域的冰山一角。
格兰仕称得上“知名品牌”,却显得如此“无助”。试问更多不知名的小品牌,在强大的电商平台之间战战兢兢“搞平衡,求生存”,又是怎样一番艰难境遇?
得益于市场、资本和制度的共同支撑,国内头部电商平台几乎每一家都成了“巨无霸”企业。它们在中国新经济的版图中均占有一席之地,迄今仍然享受着巨大的流量和红利。在度过野蛮生长的阶段之后,面对更加规范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大型电商平台理应生长出更多的道德基因、法治理念和公众意识。无论是面向消费者,还是面向竞争对手,它们都应该知所进退,知所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抛弃陈旧的零和博弈思维,以现代经济实体该有的良性竞争的方式,共同推动中国电商市场不断做大做强,而不是汲汲于本位主义立场,走向自我封闭和恶性竞争。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电商市场发展到如今,平台特别是头部平台应该有一个基本共识,即以非正当手段打压对手并不能真正发展自己,竞争优势不可能建立在各种“小伎俩”上,只有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行稳致远,赢得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尊重。越大的平台,越有责任引领这种价值取向。
历经20年发展,中国电商市场已经逐步从增量竞争市场过渡到存量竞争市场。在这样的市场形态下,零和博弈不符合所有市场相关者的利益,在公众拥有多元选择的情况下,强迫品牌和消费者“二选一”只能自砸招牌、自毁信誉;只有真正实现包容性发展,形成以消费者权利为中心,各市场主体良性竞合,在利己中利他的新常态,电商市场才能走出恶性竞争的迷局,实现可持续繁荣的美好愿景。
作者:张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