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评论>网言网语>

“河长制”使深圳“河长治”

“河长制”使深圳“河长治”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全面启动河长制,显示了向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河流污染问题宣战的决心。

河长制,实质上是一种责任制。落实河长制的核心,就在于落实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近日,省河长办首次公布广东省2018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经省综合评定,全省各市均评为良好以上等次。其中,深圳等7市考核等次为优秀,并被通报表扬。

深圳较早地就意识到,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城市竞争力。可以说,深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单以水环境治理而言,深圳是较早推行河长制试点的地区之一。2012年,宝安区就开始探索实施“河长制”,一把手主抓,各部门联动,取得了良好成效。2017年,深圳将河流流域治理和沿岸管理推向一个新台阶,出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形成了较完善的河长制结构框架,全市754名领导干部担任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深圳全面启动河长制,显示了向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河流污染问题宣战的决心。许多人未必知道,以海岸山脉和羊台山为主要分水岭,深圳的河流被划分为珠江三角洲水系、东江中下游水系和粤东沿海水系三个水系,共有多达310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河流中很大一部分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治污由此成为深圳生态治理的重中之重。

河长制,实质上是一种责任制。落实河长制的核心,就在于落实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深圳的河长制不仅明确市委书记为总河长,而且明确其担任市级河茅洲河河长,也就是说负责具体河道的治理。这不但令河长制更务实,而且为其他各级河长做出了示范,倒逼各级河长拿出行动、负起责任、务求实效。

尤其是,深圳建立了河长制分级考核问责机制,将河长制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对成绩突出的予以通报表彰;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重大污染事故的,严格按规定追究责任。这样的“硬杠杠”,使深圳的河长制真正成为“河长治”。

在落实河长制的同时,深圳治水还舍得掏真金白银。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治水投入。2016年,全市治水提质项目完成投资110亿元,启动461个治水提质项目;2017年,治水提质项目共投资190亿元,安排治水提质项目486个;2018年,共安排治水项目397个,完成投资392亿元……大手笔投入、大兵团作战、大系统治理,是深圳水污染治理的一大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志愿精神发达的城市,深圳还努力探索志愿者河长制或称民间河长制,以专业志愿服务为枢纽,调动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护河治水,创新打造多元互益的生态链。广大志愿者身体力行参与到巡河监督中,一方面弥补了专业执法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向市民普及河流治理、后期维护等方面的知识,乃至使更多市民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与人的关系的理解。

当然,我们也应当明白,治水知易行难,亦非朝夕之功。深圳已经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治水成绩单,但放到更高的参照坐标下来看,深圳的河流治污、治水提质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我们希望并相信,深圳能够在落实河长制等方面提供更多先行先试的经验,进一步成为河流治理的典范和标杆。


[责任编辑:谭铭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