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19年9月30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林毓瑾 陈苏雅 施冰冰 战旗 刘婷)新中国成立70年,伟大历程彪炳史册,辉煌成就举世瞩目,经验启示弥足珍贵。深圳新闻网小编试着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用小切口梳理大历史,用小故事讲述大时代,向您呈现一幅丰富、生动、立体的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
【衣】70年,中国人衣着渐成“流动风景线”
服饰从古至今便一直是时代社会的缩影,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推广胡服是由于战争方式的变化,为骑马便利;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子们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开始强调自我个性解放,于是就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流行时尚;而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既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
由此可见,服装服饰的每次变化都反应了当时的社会图景、人文状貌,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求,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从“干部服”“列宁装”,到近乎一样的蓝绿灰着装,再到现在的“破洞裤”“一字肩”等多元化时尚……衣着服饰的变迁体现了我国社会的革新,让我们看见了新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
拼版照片:上图为1957年,天津市缝纫供销社职工在用旧大褂改制当时女性流行的服装——“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新华社记者梁一丁摄);下图为2019年6月20日,天津工业大学针织与针织服装系教师匡丽赟在学校教室使用服装企业废弃的旧面料进行创作(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举进入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中国纺织工业的贸易顺差,由2000年的391.5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2646亿美元,而同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顺差为5945亿美元,占据近半壁江山。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范围后来居上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形成“衣被天下”的大格局。衣服的生产增长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只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由此可以窥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近年来出现了街拍文化、汉服文化、萝莉文化等,这是展现了人们对于衣着服饰有着和以往不一样的需求,不再只是穿的暖、足够穿,更多的是要穿出自己的个性和审美。管仲曾经说过: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衣服就是一面镜子,人们的精气神和生活变化都能在上面体现出来。一组数据显示,五年间中国买手店从70余家发展到500余家,增长了6倍多。买手店的城市分布也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在消费升级带动下,消费者希望买到个性更鲜明的时尚产品。
今天,在中国城市的街头既能看到身着吊带裙,脚踩高跟鞋的都市丽人,也能看到“仙气飘飘”的汉服爱好者,还能看到身姿挺拔穿着西装的白领。中国的衣服消费已经从生存型向多元化、个性化升级。70年,服饰的转变见证了一个越来越富足的中国,见证了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中国,见证了一个越来越自信的中国。
【食】70年,从吃饱吃好到吃健康 “吃喝”已非家庭支出大头
民以食为天,“食”作为补充生命活动的“燃料”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评价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标准,恰恰也与“食”密不可分。
70年,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火锅烧烤小龙虾任你选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超过60%,农村的更高;到2018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4%。70年来,降幅超过一半。恩格尔系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生活水平高低的根据,记录着新中国70年的点滴变化。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意味着,“吃喝”不再是家庭支出的大头,也意味着人们不仅可以“肆无忌惮”地吃吃喝喝,还可以疯狂地“买买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提出了更高要求,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往往也更让人难以抗拒。火锅烧烤小龙虾作为当代青年人的“最爱”,已独得恩宠许多年,尤其是小龙虾。每年夏季,是吃小龙虾的旺季。据部分媒体不完全统计,光南京一个城市每年的龙虾消费量都超万吨,而北上广深蓉5个城市,小龙虾门店数均超3000家。此外,据2019年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3690亿元,占据了第三产业产值的主导地位。这种巨大的消费力带动了小龙虾养殖业的发展,到2018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已超163万吨。
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下降直接将人们的“食用”水平由果腹推向了火锅烧烤小龙虾……想吃啥吃啥的对岸。
近段时间,爆浆蛋糕、冒烟冰淇淋、脏脏茶、珍珠吐司面包、自热小火锅等一系列食物通过抖音、快手等小视频平台大热后,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食品,这也恰恰证明了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食物品味不止停留在对“米面”的热衷上。当然,在“食”方面的追求中,除了种类与口味,中国人也更在意是否健康了。
吃糠咽菜的年代渐渐走远,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的“新美食天下”正大跨步走来。
70年,钱包越来越鼓,饭吃得越来越健康
深入剖析70年来,中国社会在“食”方面的变化,其根因还得归结到收入水平上。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18年达到2822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56年实际增长28.5倍,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降到30%以下。
此外,近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也为人们朝“吃得更安全、更健康”方向努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拼版照片:上图为1962年,山西太原林香斋饭店的厨师匡茂彩端出一盘新做的糖醋鱼(新华社记者花皑摄);下图为2019年6月6日,在山西太原林香斋饭店,厨师张澜在给糖醋鱼浇汁(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我国粮食产量1949年只有2263.6亿斤,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2018年提高到13157.8亿斤,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稳居世界第一。70年,中国人从努力果腹到追求健康,正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迈进,变化的是数量和品种,不变的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从市场上热卖的“零糖”可乐、“零糖”雪碧、“零糖”麦片、低脂牛奶等食品的销售量看,吃得健康已成未来趋势。以被称为“快乐肥宅水”的可口可乐为例,据2018年可口可乐公司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上看,可口可乐营收下滑,高糖饮料销量下降,但无糖饮料的业务销量却实现了双倍百分比的增长。这就足以说明,饮食健康化已逐渐成为主流消费选择。
所以,近几年来,人们对低糖低脂饮料、少盐少油餐食、全麦饼干、沙拉水果等健康养生食品的热捧、对营养搭配师等新型职业的需要……都在说明,中国的食品消费,已经从生存型转向多样型、发展型及享受型了。
70年来,恩格尔系数降低的同时,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折射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澎湃动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住】70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但有得住而且住得好
住房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住房事业,大力推进住房建设,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70年砥砺奋进,70年筑梦前行,我国住房建设蹄疾步稳,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1978年增长4.8倍;城乡居民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或砖混材料结构住房的户分别占到95.8%、71.2%;保障性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工程已覆盖全国20%多的人口;2018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约2亿群众圆了安居梦……一个个数据,诠释着70年来我国住房事业的历史性巨变。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这是不断深化的改革历程。从福利分房,到住房商品化,再到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住房制度改革直面发展难题,在探索中前行。建立公积金制度、出台住房贷款政策、实施商品房预售管理,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时俱进,完善租、售、改、补多方式,满足了各类人群多样化住房需求。
从“漂泊”到“有居”,从“有居”到“安居”,从“安居”到“宜居”,曾经的土坯房、筒子楼已成为记忆,需要面对随意涨租、房东赶客情况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与之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住进属于进自己的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布置着房间里的一切,真切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行】70年,从出门全靠腿到汽车成标配
刘女士说,他们那一代可以说是在驴背上长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铁路长度不足5厘米,没有一根香烟长;人均公路长度不到20厘米,还没普通人一只脚长……50年代,“一汽”生产出了第一辆大货车;60年代,自行车成家庭主要交通工具;70年代,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80年代,摩托车成为人们的新宠;90年代,公交车、私家车、的士慢慢占据城市重要通道。现如今,科技的进步为人们迎来了一个共享时代,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今天的我们,每个平常日子的每次普通出行,从70年前的目光看来,都在见证奇迹。
“大人出门靠腿,小孩出门靠驴。”出生在80年代末农村的刘女士告诉记者,那时候摩托车在城里已经很普及了,但是小学以前,她们村人出门,大人清一色步行,带小孩,就赶着毛驴。有自行车的,那都是“大户人家”。“犹记得,当年我舅舅开着三轮车来我家收土豆,村里很多孩跑来围观‘稀罕儿’,我那种自豪感一下子由脚底板窜到了头顶。太上头了,自告奋勇现场给小伙伴儿们示范假开车,一不留神儿把三轮车开水沟了去了,一车子土豆撒了精光。月亮高挂了,我们一家人还在水沟里捡土豆。”回忆起往事,刘女士笑成了一团。
刘女士告诉记者说,那时候村里的路都是黄土路,人跑快一点儿都能出现黄尘飞扬效果,比肩电影大片特效。道路只能容下一台拖拉机勉强通过,如果遇到会车,一台车必须一直倒车直到遇到路旁有农田或者荒草地……后来,村里修了泊油路,上初中的时候,村里又修建了一条三级公路。施工队从拓宽路面到压路机压路到铺沥青,村里每天都有一群人跑去围观,特别是爷爷辈儿的,他们看着,议论着,脸上洋溢满足感。
高中的时候,刘女士进县城读书。因为相邻几个村就一个7座昌河车跑县城,所以每次车里都要挤进十好几个人,行李统统顶在车顶上。一路上拥挤、颠簸搞得头晕脑胀,好不容易进城了,行李都来不及取就开始狂吐。以至很长一段时间刘女士都因为害怕坐车不敢出远门。
拼版照片:上图为1960年,北京公交车售票员舒志英在车上售票(新华社记者黄景达摄);下图为2019年6月27日,乘客在杭州乘坐公交车时使用移动支付完成购票(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后来上大学了,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多了绿皮火车这个 选项,那时候刘女士是真的很开心,因为有大学学生证坐火车半价,还有更重的一点就是,她坐火车不晕车。市里通向省城每天只有两班,车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无座,所以过道、卫生间门口都挤满了人,连续站立12个小时,到学校,腿肿的三天消不下来,还有空气中弥漫各种奇怪的臭味,刘女士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出门几百米就有公交车、扫个二维码骑上共享单车就走,甚至还可以开共享汽车,地铁更是加快了城市交通血液的流淌……
拼版照片:上图为1965年,北京首都汽车公司职工在出租站擦洗汽车(新华社记者郑震孙摄);下图为2019年8月25日,北京新月联合出租汽车公司司机穆怀东一边运送乘客,一边通过网约车手机平台接收订单信息(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从“骑着毛驴上北京”,到“坐上火车去拉萨”,再到3万公里高铁基本覆盖80%大城市、“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的历史跨越。
70年交通巨变,改写了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也改写了人们对于距离的概念,更改写了国人的生活半径乃至人生轨迹。
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前行,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伟大奇迹。除了衣食住行,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变化。
7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翻了一倍还多。70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1952年,人均1小时创造GDP仅0.014元;2019年上半年,中国平均每人1小时创造GDP7.4元,增长了500多倍。
……
70年,一部亿万人民的奋斗史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人民携手并进,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