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闻《90后大学生休学“炒鞋”欠1000多万,内幕曝光》一出就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大学生刘柄酰也因为被曝炒鞋欠款1000多万,立刻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有人骂他是骗子,也有人因他揭开鞋圈内幕为他叫好。
鞋是用来穿的!但是,近几年在厂商的饥饿营销、国内“潮文化”的兴起以及“炒鞋”者的推波助澜等多方影响下,“炒鞋”风潮愈演愈烈。有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个热门款的成交金额已达到4.5亿元,超过同日新三板市场的成交额。因此“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这句话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由此可见,“炒鞋”已成规模且衍生出金融属性。
“炒鞋”真的能成为一种理财以及赚钱的手段?球鞋价格飞速上涨背后,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简报提到,近期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相关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那么“炒鞋”是怎么火起来的?一双球鞋为何能被炒到天价?本期刘婷心观察,我们邀请了慧心心理的王平老师,让她谈谈“炒鞋”狂潮背后心理原因。
“炒鞋”初心是对于品牌的钟爱和代言明星的喜爱,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和独一无二的表达。王平老师认为,买鞋人默认“限量”鞋可以向外界传递出“考究”、“个性”、“独特”甚至“稀少”、“高端”等信息。所以买鞋人希望通过购买、穿搭或收藏“限量”鞋,而把鞋的这些信息和“我”关联起来。从而产生拥有它也等于我是属于“这样”,不再是“那样”,与你们不一样的错觉。“限量”在这里最大程度体现着“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因为这份“高端”的“与众不同”感,能带给买鞋人力量,可以昭示出:我不仅优秀,而且有你们也许不能懂的独特。拥有它,我就拥有那份高级优越感,从而抵消潜意识中的自卑感。无疑这是很棒的一种感受,足以让买鞋人花很大价钱去买鞋,因为这份购买,买的不再是一双“鞋”,还有“优越感”、“价值感”、“独特感”。
大量这类心理的买鞋人形成的市场,弥漫着“非理性”的气味,越“稀缺”越符合他们的需要,越要买。当资本捕捉到市场的这个特点,就会迅速进入并暗中推波助澜。一双鞋子经过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直接从厂价推到两三倍的价格,甚至更高,不断增大市场的泡沫,让市场上更多的买鞋人、普通炒鞋人更加看不清市场运行特点。所以真心喜欢鞋子想买来穿的人,最后不得不去市场上争抢球鞋,高价入手心仪的物品。
但是鞋子本身不是“稀缺”资源,很难保值。一旦厂商放大生产,补货进入市场,实际需求不变,市场的泡沫立刻被击破,1399元发售价可以跌到149元,这就很像“往满是泡沫的啤酒杯子里再倒啤酒,泡沫马上就会溢出”。
所以如何抛开外在附加值,回到初心?王平老师建议从以下四种方式去挖掘内在独特价值感:
第一:把普通或者大众的事情,做出不一样的效果。哪怕是份文职、行政工作,在工作中加入自己独特思考、亮点,体现出我个人的特色特点;
第二:尝试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有天赋的独特的工作,比如设计,绘画,艺术类等,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第三:日常生活中,为自己找些不同的事情来做,甚至定些和原来不同的目标,比如,之前不太擅长跑步的自己,尝试给自己定一段时间以后的一个健身或者跑步目标等;
第四:更加喜欢并接纳自己,是否与众不同,我依然喜欢,欣赏,并爱自己。
如果需要加价才能买到满意的鞋子,你能接受吗?快来参与我们的调查吧!!
讲师王平
王平
慧心心理咨询师及客座讲师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
深圳心理行业协会绘画专委会委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婚姻家庭咨询师
出品人:唐亚明
监制:周海斌
制作:肖刚
文字:刘婷
主持:刘婷
编辑:施冰冰
校审: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