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开云(中国)>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集中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过半已痊愈出院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集中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过半已痊愈出院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迪面对着一位病毒载量极高的危重症患者。要抢救他,唯一的办法就是为他切开气管插管。

张迪(左)、王世军(中)、何烈纯(右)3位医生在手术前互相鼓劲。深圳特区报记者李伟文摄

原标题:阻击“隐形对手” 点亮生命之光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集中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过半已痊愈出院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迪面对着一位病毒载量极高的危重症患者。要抢救他,唯一的办法就是为他切开气管插管。

这是一项风险系数极高的手术。因为在气管切开的一瞬间,喷射出的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即使有层层防护,医生的感染几率也很高。17年前抗击“非典”时就有“一个气切,倒下两个医护”的说法。

在手术室,张迪做好三级防护:1件防护服、1个N95口罩、1双脚套、1个护目镜、1个负压头套和4层手套。这些装备是手术安全的基本保证,但手术的难度也因此提升。气管切开手术对主刀医生的视觉与触觉要求很高,头套上的水蒸汽会阻碍医生的视野,4层手套让他的手指触感下降。在视觉与触觉双重“失灵”的情况下,每一次操作,几乎都全凭经验来完成。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张迪暗下决心。手起刀落,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病情有了转机。这样的高难度气切,连续数天,张迪与他带领的团队做了4台。

为每位患者的救治拼尽全力。当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作为深圳市收治确诊患者的唯一定点医院、国家传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市三医院成为了昼夜不眠的战疫“主战场”。最紧张的时期,这里最多收治了400余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有逾90位重症、危重症患者。

40多天来,上千名医护坚守在这个战场,最近距离迎战病毒,为生命护航。截至目前,深圳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已有过半痊愈出院。是这群白衣战士,为他们重新点亮了生命之光。

20天,危重症患者走下“死亡线”

年过六旬的患者陈先生(化名)被送进院时一度生命垂危。他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在病毒的作用下,气体在肺里得不到有效的弥散和交换,导致全身缺氧,而他的心脏因为有原发的高血压和冠心病,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低氧环境。

生死一线之际,救治团队准确判断——马上气管插管,不行!不犹豫,上ECOM!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接下来的治疗才是硬仗。他成为重点“保护”的对象——每日专家会诊,随时调整方案,救治团队对病毒打起阻击战。一方面,用尽所有方法维护,保住呼吸和循环不急速下降;另一方面,使用恢复期血清以及高浓度抗体,遏制他体内的病毒。

跟病魔鏖战20天,胜利的天平开始慢慢倾斜。一步步地,ECOM撤下了,人也清醒过来,度过了最危急时刻。“这样的危重症患者,能成功逆转,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市三医院院长刘磊表示。

生命重于泰山。在战疫“主战场”上,市三医院救治团队,与新冠病毒一次次短兵相接,守住防线。

1月30日,市三医院率全国之先,利用康复病人的血浆提取抗体,给危重病人进行治疗,取得显著成效。1月31日,该院结合临床一线诊疗经验,制定“深圳版”诊疗方案,比“国家指南”更为细化。2月16日,该院再次推出2.0版本的“深圳版”诊疗方案,对救治提出更科学的指导。

ICU里的“工兵”与“硬骨头”

由64岁的深圳重症医学主委冯永文挂帅的深圳重症医学专家组,是ICU的“定海神针”,团队集中了深圳最优秀的重症临床专家。专家组从大年初一紧急进驻市三医院,在隔离病区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一个月。用院长刘磊的话来说,“一直在‘啃’这块‘最硬的骨头’。”

饿了简单吃个便当,晚上去医院旁的宾馆休息一下,这些专家将自己当做战疫前线的一个“工兵”。“一个月来,我们每天都扑在ICU,穷尽一切办法,挽救每一个生命。”冯永文说。

这是市三医院危重症救治团队每天的工作日程表:上午8点开始到病房早查房;10点查房完后进行复杂的疑难病例讨论;11点由医院组织多学科会诊,对更复杂疑难病例进行讨论;讨论会持续到中午1点后才能吃上午餐;午餐后开始下午的治疗工作,直到晚上7点。事实上,真正能在7点就完成工作回去的人很少,危重病人的情况随时可能变化,需要医生密切管理,晚上也需有人盯班,不少医生都每天守到凌晨。

ICU的工作,风险与难度并存。要在穿着防护服的情况下,为患者进行一系列复杂治疗;对每个患者的每一点变化,要有敏锐的反应;对于危情的处理,更是日夜考验着医生的经验和神经。就是在这样高压的工作负荷下,重症救治团队仍保持了极强的战斗力。至今,已有70多位重症、危重症患者,在他们的救治下转危为安。

病人床旁的24小时“站岗”

“每一个重症、危重症床旁,一天24小时,几乎都配有护士‘一对一’护理。普通型和轻症的隔离病区里,至少有一位护士24小时守在他们身边,随叫随到。”市三医院护理部主任操静说,患者的护理,是对护士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操作监控仪器,为病人翻身,密切关注每项指标,与医生仔细作沟通。“每一项,护理人员都必须做到极致。”

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危重症护理团队来说,日常工作除了常规的监护,还有一项“沉重”的任务——帮一位体重105公斤的危重患者做俯卧位通气。对于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极为重要,能帮助病人提高氧饱和度。“每次,我都要叫上6位同事一起帮忙,才能给这个患者做翻身。一是因为他身体重,另外,他身上插了各种治疗的管子,在翻身的同时,一个都不能被压到,他还做了插管,在翻身的时候要更小心,绝对不能出现脱管。”一名护士说。

早期,对于新冠肺炎这一未知疾病的恐慌,几乎笼罩着每一位病人。“我还有没有救?”每天,都有病人问到这个问题。在深三院隔离病区,一项针对病人心理状态问卷摸底显示,有超过58%的患者,出现中度以上焦虑。

“心理上的焦虑,导致病人失眠、厌食、恐慌,对治疗不配合,直接影响病情。因此,平复他们的情绪,成为治疗的关键。”操静说。一线护理人员是病人每天最常接触的人,为病人解决问题,疏解负面情绪,满足病人各种需求,成为患者的“心理治疗师”,是医院对每位护理人员的要求。

“我经常晚上很难受,也许也是心理原因,一不舒服我就按铃,不管多晚,护士总是随叫随到,对我的照顾,真可谓是无微不至。他们一来,我心里就踏实了。”日前,一位女患者出院时这样说道。

“我们提出了‘护理人文’的概念。由于家庭聚集性病例多,考虑到患者的心理需求,我们尽可能地将同等程度病情的一家人,都调整到一个病区,或者一个病房住院,让他们相互支撑,相互打气。”这样一个小小的举措,事实上,对护理团队来说,操作难度却不小,在调度上、消毒上都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但为了病人,值得!“我们执行了下来,出乎意料的,对于病人的身体治疗,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你们的兵!”

1300多名医护人员,40多天与病毒的战斗。至今,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保持着“零感染”记录。

作为以治疗传染性疾病见长的深三院,对于院感尤其敏感。在这家医院,每一位医生、护士在入职时,都要比其他医院医生多一项技能培训,包括职业暴露、个人防护在内的传染病防控课。“疫情爆发时,我们并不慌乱,因为我们是专业的。针对传染病疫情,我们有准备有演练,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推进。”操静说。

疫情当前,不容有失。对于此次新冠病毒,深三院仍保持了十二分的警惕。

在进入隔离病区的更衣室里,“对镜换衣”成为一项守则。“规范穿脱防护服,是做好院感的重要环节。虽然对于操作,医护人员都已十分熟练,但我们仍要求,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对照着镜子完成。每一个细节都看在眼里,才不会有疏漏。”院感防保科主任黄婷说,对于每一项高危操作,医院都严格操作规范,并摄像头记录,可回溯,做到万无一失。

“要像保护你的眼睛一样保护好你们的兵!”刘磊在院内协调会上强调,只有保护好医护人员,才能保护好病人。

就这样,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身着“防护盔甲”的白衣战士,打响了为病人生命殊死搏斗的抗疫“攻坚战”。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三院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