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人民医院重症主任ICU余雪涛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3月9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张凡 通讯员 夏哲璇)在战疫中奔向前线的人们,除了逆风而行的背影,以及战疫防护留下的“最美印痕”,他们是如何渡过这几十个日夜?与病毒同在,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龙岗区人民医院重症主任ICU余雪涛,自2020年1月26日启程前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支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救治工作,3月9日回到本单位,回首过去的43天,他讲述了自己和病人之间的故事,笔下千斤,他只当作四两,眉宇之间看不见任何波澜,云淡风轻:“回来就好”。
疫情前遇重病例暴瘦5斤,两天休整火线支援三院
面对迅速蔓延的疫情,余雪涛所在的龙岗区人民医院也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他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负责院内外疑似病例的会诊救治。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正月初一,余雪涛接到通知,市里需要组建一支最强的重症专家队伍支援定点收治医院市三院,他被分到专家组第五组。
“说实在,前段时间因为一个危重病例的诊治工作比较复杂繁重,我瘦了5斤,本想等他转出ICU后就好好休息一会,可还没晃过神来,又遇到了疫情。”本就比较瘦削的余雪涛笑道。
原来,自从去年11月底龙岗区人民医院开展第一例VA-ECMO救治心源性休克患者以来,余雪涛就没怎么好好休息过。由于是首例,救治过程需要盯得很紧,不断积累经验,他在期间精神高度紧张集中,有多个晚上抢救到凌晨。
“不过还好组织给了两天缓冲。等待值班前,我在家休整了2天,精神明显好转,战斗力十足。”已经习惯ICU高强度工作的余雪涛对于火线支援这类突发情况毫不犯怵。到市三院正式值班前一天他就提前到达安排好的住处,还赶上了一场省级专家组的病例讨论。
“不愧是省级专家!讨论很激烈,意见很中肯,令人信服,学习了很多,很庆幸能赶上这次讨论。”余雪涛表示,通过讨论,他初步了解了疫情的凶险和困难,“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并细心观察,才能打赢这场硬战!”
推开那扇特别的门,心里特别平静
6:40准时起床,洗漱,用早餐,自驾到医院,更衣,查看病人的化验报告、出入量等信息,弄清楚当天病人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查房更有针对性。7:45准时交班,交完班穿戴好防护服,经过几道关卡,才能进入隔离病区看病人。这就是余雪涛在市三院支援期间每天早上的主要工作流程。
“装备好防护后,可以清晰的听见自己每次呼吸的声音,呼吸有一点点不畅,说话也有一点回音。和其他医生、护士交流病人的情况,要比平时提高一度声调,动作也有点笨拙,特别是叩诊,为了能听清楚叩诊的声音,耳朵要和病人的身体贴得很近才能听清楚。为了了解病人气道情况及用药后的反应,也需要亲自给予吸痰,才能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余雪涛描述穿上防护服接触病患的亲身体验。
在病区里,直接接触的都是传染性很强的新冠肺炎危重病人。但所有的医生、护士、护工都没有一点害怕、胆怯。病人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打针、喂食、收拾大小便、抬病人、翻身拍背、吸痰、换床单、插管等等,没有一个退缩,工作紧张而有序。
“很自然,没有其他的想法。媒体报道里总是说我们医护人员勇敢无畏,其实,看到这里的战斗情景,还会害怕吗?每天我推开那扇特别的门,心里就特别平静,思考的都是病人的各项异常指标,思考的都是为什么,如何解决……”余雪涛平静地说道。
出了病区到办公室还得开医嘱安排病人一天的治疗,开完医嘱还要观察病人的变化,这些措施是否顺利进行和是否有效。最后,整个危重症救治专家组还要集中讨论病人的病情变化、原因、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方案。做完这些,已经中午12点多了。
“每天的事情很多,这是一场硬仗:艰险、难打,所以需要最强的武器、最得力的将士,这里的重症医护人员就是一群招必至、战必胜的队伍!我们到这里支援,就在心里面把这里当家了,原来的家不能牵挂,也没时间牵挂。”余雪涛说。
30秒内换膜肺,拧成一股绳:“我们能赢!”
余雪涛依然清晰的记得,2月7号晚上10点半,有一个在上ECMO(膜肺)的病人,情况很不好,冯永文主任等专家组领导马上召集大家讨论,争论激烈,最后决定换膜肺,换膜肺可不是一般的操作,要求很高,技术要熟练,必须在30秒内完成,否则病人就可能有生命危险。决定一下达,余雪涛和其他几位专家都异口同声说道:“我进去换!”。大家准备好物品、预冲管路、消毒管路,“一、二、三,夹管路,停泵,剪,接上去,松夹,转”,一气呵成,不足30秒,病人的流量、血氧立马好转。大家都非常高兴,彼时已是凌晨1点,当天值班的余雪涛叫其他人赶紧回去休息,自己留守观察。除了换完膜肺的这个病人还有另一个也在上ECMO的,等到余雪涛忙完已经凌晨3点。“看着机器稳定运转,病人安静躺在病床上,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交代完观察护士需要注意的细节,内心感到莫大的满足。”
ICU团队专家组每5天一个24小时值班,值班后休息一个下午,其他时间都要上班。每天下午5点,专家组还要根据白天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每次都很激烈,讨论到很晚,还要编写救治指引,每天都很忙。由于是第一次遇到如此顽固而凶险的病毒,刚开始治疗效果不明显,尽管采取了强有力的治疗手段,收效仍甚微,甚至情况还持续恶化,这对大家的打击非常大。“我们迫切需要有好转治愈的危重病例,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对全社会来说也太重要了,尽管没说出来,但可以从大家的眼神表情里读出来。”余雪涛谈及工作最初的几天,“大家也在为此尽最大的努力,只要是有帮助的、好的建议,都积极提出来讨论。一条线很弱,很容易被拉断,很多条线拧在一起,就会很强,我们拧成一股绳,相信一定能赢的!”
主管病人转出ICU,家属连线问候医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ICU团队的共同努力,情况逐渐好转,每天都有脱机拔管转出ICU的病人。2月16日,余雪涛主管的一位病患阿叔顺利转出ICU。阿叔67岁,肥胖,有高血压,感染了新冠肺炎后,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和急性肾损伤(AKI)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相当高。转入ICU那天,情况非常糟糕,严重缺氧、休克、无尿,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暂时得到控制稳定,但评估其病情后,认为其预后不容乐观。然而,经过精心观察与救治,阿叔的病情居然逐步稳定好转,在转入第7天后顺利脱机拔管,第10天转出ICU。
“记得阿叔拔管能说话后,我去查房他问我要手机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我想那一刻对他和家人来说是最幸福的,没想到最后他还让我接了电话,电话那头家属一个劲的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我也安慰了他们,让他们相信政府、相信医院、相信医护人员,好好配合,大家一起努力!”余雪涛开心地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