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圈升级版
先行示范区牵引,深莞惠河汕谋求1+4>5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在这个特殊节点,回望那段峥嵘岁月会发现,这其实也是深莞惠河汕“分分合合”的过程。这五座城市曾经同属惠阳地区,由于毗邻香港,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风暴眼”。
41年前(1979年)的那个春天,南海边的惠阳地区春潮奔涌。有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为深圳市,从此宣告深圳建市。次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
那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唱的就是这段历史。
此后的1988年,惠阳地区撤销,分出惠州、东莞、河源、汕尾4个地级市。
五城“分家”后,虽命运各异,但经济联系并未中断。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产业加速融合。
厦深高铁连接深圳、惠州、汕尾等地。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2008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深莞惠一体化(深莞惠经济圈)随后开启。2014年,深莞惠经济圈正式扩容,汕尾、河源“归位”,进入“3+2”模式。这也是区划调整30多年后,原惠阳地区所辖五城再集结。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10多年来,深莞惠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合作不断深化、行政壁垒逐渐削弱。但也面临一些深层次难题,需要省级层面统筹推动并做好顶层设计。
此次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制定深圳等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预示着深莞惠河汕协同发展有望进入新阶段。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指导意见提出目标,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莞惠河汕的合作也希望谋求“1+4>5”的效果。
莞惠城际的运营方便了两地市民往来。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资料图)
在陈鸿宇看来,从区域合作到一体化,再到同城化,是不断升级的过程。都市圈本质上是要不断谋求融合发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一体化、同城化。深圳被中央委以重任,将实现更强劲的发展,外溢也将更加强大。深圳也有更大的责任和能力,辐射带动东莞、惠州等地发展。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行政壁垒决定了区域合作的难度。都市圈建设就是要避免画地为牢,应理顺财税分配、激励等机制。”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向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表示,深莞惠产业配套好、交通发达、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莞惠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且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紧密。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