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将建设生态廊道 合力打造“候鸟湾区”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8月2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包括深圳后海湾在内,到2025年,广东将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目前,后海湾海岸带生态修复相关工作已经启动。
日前,广东省林业局正式印发《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珠三角地区将从今年开始建设19条水鸟生态廊道,计划至2025年,广东将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构建完善的水鸟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推动生态文明和高品质大湾区建设。
丰富湿地资源成为鸟类天堂
珠三角地区内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水系发达,湿地资源呈“点、线、面”的空间格局特点,使得水鸟在珠三角地区内的聚集区呈现“城市公园为点、以珠江沿岸为线、以海岸带为面”的分布特征。
在珠三角地区内,大型的水鸟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深圳后海湾,珠海淇澳岛、横琴岛,新会崖门、台山镇海湾等区域。据调查,珠三角地区内水鸟126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10种,列入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ITES)附录物种4种,广东省重点保护物种23种。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水鸟中,迁徙鸟类有87种,占总数的69.05%,在这些水鸟中,特别是雁鸭类、鹬类、鸥类、鹭类等构成东亚鸟类迁徙路线的主要成分。
《规划》以保护珠三角地区水鸟多样性、保育大湾区水鸟种群和建设优质的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以划定廊道保护范围、提升廊道节点质量、水鸟栖息地生境修复、打造科普宣教系统、发展水鸟生态旅游和开展水鸟廊道监测等六大建设内容为轴心,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内滨海地带的联通性,开展廊道节点质量提升、水鸟栖息生境修复、科普宣教建设和生态旅游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候鸟湾区”。
三级廊道满足各类水鸟需求
《规划》将依托沿海滩涂、珠江、西江和东江等重要水系,构建“两横四纵多支多点”的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空间布局,开展主、次、支三级共19条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总面积31.32万公顷,涉及生态节点74处。
其中,“两横”包括北部主廊道和南部主廊道。北部主廊道满足内陆淡水水鸟的迁飞需求,为“西江-东平水道-西南涌-珠江-东江”水鸟生态廊道。南部主廊道满足沿海咸水、咸淡水水鸟栖息需求,为“江门-珠海-广州-中山-深圳-惠州”沿海滩涂水鸟生态廊道。
主廊道主要是内陆自然河道滩涂及滨海滩涂交汇区或潮水涨落区域,是水鸟聚集分布区域、水鸟主要的繁殖、越冬地或种群数量特别大的迁徙停歇地、典型水鸟的主要栖息地,总体平均宽度1000-1500米。
生态廊道将构筑起候鸟湾区
广东省林业局计划于2020年起水鸟生态廊道的整体建设中选择生态区位重要、有代表性、有一定基础的部分廊道先行建设。将在年底前完成湿地环境修复工程200余公顷,湿地景观优化工程1500余公顷,建设自然教育基地19处,开展科普宣教活动100余次,基本消除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上的阻隔。
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获悉,深圳是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和越冬歇息地,通过红树林生态修复保育、鱼塘改造、增加鱼苗投放、后海湾禁渔、污染治理等措施,为鸟类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如今,后海湾已成为黑脸琵鹭、鸭类、鸥类、鹬鸻类等每年近10万只全球鸟类越冬的家园。其中包括极危鸟类黄胸鹀1种、濒危鸟类黑脸琵鹭等4种、国家级保护鸟类白肩雕等16种。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中,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榜上有名。
目前,后海湾海岸带生态修复相关工作已经启动。根据《广东省美丽海湾规划(2019-2035年)》,后海湾定位为“都市亲水型海湾”。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山管理局组织召开《深圳市后海湾海岸带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项目工作大纲初审会议,将摸清后海湾海岸带生态家底,同时将研究成果与深圳国土空间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做好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