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列尔村彝族小伙俄底格哈背着食物攀爬钢梯(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阿土列尔村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有名的“悬崖村”。曾经,这里的村民走出大山,要顺着藤梯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绝壁。2016年底,2556级牢固结实的钢梯取代了藤梯,村里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与外界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开通4G网、设立银行助农服务点、种植油橄榄和三七苗木、开发旅游业……阿土列尔村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彝族年期间,几名彝族群众爬上钢梯来到阿土列尔村拜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阿土列尔村彝族小伙莫色尔伍(右)在钢梯上行走(1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几名游客在通往阿土列尔村的钢梯上攀爬(1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相关链接
四川悬崖村彝族群众喜迎彝族年
11月24日,在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当地居民准备熟食、酒等食物祭祖,并相互赠送。11月20日至26日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小凉山彝族群众传统节日——彝族年,悬崖上的阿土列尔村的彝族群众杀年猪、祭祀和走亲拜年,庆祝一年一度的彝族年。阿土列尔村是“悬崖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山坳中,这里居住着60多户彝族群众,村民走出大山,需要攀爬悬崖。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11月24日,在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莫色拉博(左)、莫色苏布惹(中)背着猪肉等礼品到亲戚家拜年。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11月24日,在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俄底曲正(左)和阿牛(右)在准备祭祀用的猪肉和羊肉等食物。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11月24日,在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村民阿牛用手机拍摄孩子们向大家拜年的视频。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11月24日,在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阿红在切煮熟的猪肉和羊肉,准备跟邻居分享。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相关链接
瑶山蹲点影像日记——天梯悬崖变通途
拼版照片:上图为已经修通公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为屯以及周边村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弄勇村弄为屯,村民用马将建筑材料驮回家,用于修建新房(2014年6月18日摄)。
目前,包括弄为屯在内,弄勇村已基本实现屯屯通公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是广西极度贫困县之一。从2016年起,大化瑶族自治县在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目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未通道路自然屯道路建设攻坚战。三年多来,当地干部群众在千山万壑中、悬崖峭壁上凿山修路,一条条盘山公路深入大山。截至目前,大化瑶族自治县已建成屯级道路1370条2300多公里,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12万名贫困山区群众结束了肩挑背驮、翻山越岭的历史,为实现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刚刚修通水泥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弄研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右图为尚未通路的八好村弄研屯(2015年11月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刚刚修通水泥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弄研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右图为尚未通路的八好村弄研屯(2015年11月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已经修通水泥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八好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尚未通路的八好村八好屯,村民背着年货走山路回家(2016年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良村弄丘屯刚刚修通的公路(右下段)和村道、乡道连接(11月12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尚未通路的弄良村弄丘屯,孩子们爬“天梯”回家(2016年1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已经修通水泥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八好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尚未通路的八好村八好屯,村民背着化肥走山路回家(2016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刚刚修通公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弄麻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尚未通路的八好村弄麻屯,孩子们爬山路回家(2016年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孩子们走在放学路上(5月10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弄勇村弄顶屯,孩子们扛着生活用具,走山路回家(2012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雄村各自然屯之间的公路网(11月10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弄雄村弄林屯,孩子们走在回家的山路上(2016年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已经通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雄村弄桃屯以及周边村屯(11月10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尚未通路的弄雄村弄桃屯,村民抬着准备出售的土猪走在山路上(2016年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通往学校的水泥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右图为在弄勇村弄顶屯,孩子们扛着生活用具,爬悬梯去学校(2012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已经修通公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各自然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弄勇村弄炮屯,一名小学生爬山路去学校(2016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相关链接
四川“悬崖村”孩子上学需爬800米悬崖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72户人家居住在这里,处于美姑河大峡谷断坎岩肩斜台地,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5月14日,放学路上,孩子们在攀爬藤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没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险的。据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讲,他知道的在这条路上摔死的人有七八个,有村里的人,也有外来的人,而摔伤的人更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月27日,阿土勒尔村的一个村民摔下了悬崖,村子里的大人对在山下读书的孩子更加担心起来。阿土勒尔村有15个6至15岁的孩子在山脚下的勒尔小学上学,平时住校,每月月中和月底的周末才回家。每次上下山,家长们都会轮流接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月14日是家长接孩子的日子,清晨6点多,30多岁的陈古吉带着背包绳和另外两个家长一起下山接孩子。村里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下山通常需要1小时,上山大约90分钟,对于外来的人,通常是这个时间的两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点多钟,勒尔小学校长吉克拉者带着15个孩子到山下,其中有陈古吉的5个孩子,4个女孩1个男孩,最小的男孩叫陈木黑,6岁,读学前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爬山开始前,陈木黑被陈古吉系上背包绳。前面由一个家长引路,中间一个家长,陈古吉带着陈木黑走最后,6岁的陈木黑已经在这条路上,上上下下几十次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学的孩子都背着沉沉的书包,大多数是女孩,15个孩子在三个家长的保护下,大约用了2个小时,到达“悬崖村”。上山容易下山难,遇到雨雪天气,村里人就不再外出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由于道路问题,村民养殖的牲口都运不到山下,基本都是自产自销。村民把产量有限的花椒和核桃背到山下,换回日用品和少量的现金,村民普遍处于贫困线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阿土勒尔村过去建有连接山下的索道,不过开动一次索道需要几百度电,村里人根本用不起,后来索道就拆除了。阿皮几体告诉记者,如果单从安全问题考虑,在现有的崖壁道路上用钢筋焊接的梯子代替藤梯,再添加防护栏,怎么也得耗资几百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