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最才的女"杨绛逝世 细数那些灵魂有香气的才女

"最才的女"杨绛逝世 细数那些灵魂有香气的才女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编者按:“最后一个民国才女”杨绛的仙逝,让人不禁怀念起那些与她一样有才华、有情怀的民国才女。她们才华横溢,拥有机智幽默的谈吐;她们气质优雅,似“荷香一缕,清幽无限”;她们的文字有灵魂,她们的灵魂有香气。

时光不老,情怀永在。下面,小编带您领略那些灵魂有香气的才女,感受她们的内涵与传奇。

杨绛(1911-2016年):

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的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一生淡泊名利、正直敦厚,正如她评价自己译作《吉尔·布拉斯》的著者勒萨日一样:“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风气,不肯依附贵人。他敢于攻击时下的弊端,不怕得罪当道。她不求名位,一生只靠写作谋生。”从2001年起,杨绛将个人及钱钟书稿费全部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累计已达2000多万元。

张充和(1914-2015年):

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著名汉学家、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傅汉思的夫人。

1949年,她随丈夫到美国,先后在哈佛、耶鲁等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代表作有《桃花鱼》《小园即事:张充和雅文小集》《浪花集》《多情人不老》等。

早在三十年代,张充和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她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的造诣,享誉一时。她的书法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她一生醉心艺术,却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诗词都是写了就写了,随写随丢,从未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她曾说,“我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

沈从文与张兆和合影

张兆和(1910-2003年):

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妻子,张充和的姐姐,“合肥四姐妹”中排行第三。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

张兆和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费家的二小》《小还的悲哀》《湖畔》《招弟和她的马》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

张兆和的小说创作量少质优,她在儿童形象的塑造以及心理的刻画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贡献。张兆和小说的清新素朴风格足以与沈从文媲美,与后起的萧红,构成了描写儿童寂寞主题的重镇。有人评价张兆和的小说“风格颇具京派,在自然的纯粹与童心的真趣中徜徉,捕捉那生命的本色与美的忧伤。那一份对年少情愁的特殊体验,那一份对青春爱恨的适意感知,独具旖旎温婉的风致与意蕴,犹如荷香一缕,清幽无限。”

冰心(1900-1999年):

原名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其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之后她创作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1921年,她出版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9年至1933年,她不仅创作了《分》《南归》《冬儿姑娘》等作品,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80年6月,她年近八旬,身体状况不佳,但她仍坚持创作,发表小说《空巢》《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年近九旬时发表了《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等作品。在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还有《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等。

冰心是一个有风骨、有爱心、有感情的人。她曾直言,要讴歌“理想的”,不愿描画“现实”赚取人们的“泪珠”。1938年,抗战期间,她在昆明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为当时苦难中的学生送去知识的温暖;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著名作家巴金曾表示“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张爱玲(1920-1995年):

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代表作品有《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其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法。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1961年,夏志清发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凌叔华(1900-1990年):

她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她学养丰厚、文才画禀皆长,她的才情及艺术实践,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重要的篇章。

凌叔华善画,被宫廷画家缪素筠收为弟子,辜鸿铭曾教过她英语与古诗词。1925年1月,凌叔华在《现代评论》周刊发表短篇小说《酒后》,因描写女性心理细腻大胆而一举成名。之后,接连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不少小说,被鲁迅称为发祥于《现代评论》的作家。1947年,凌叔华与丈夫陈源(陈西滢)赴法国,后在英国定居。1956年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中国近现代文学。凌叔华还与绘画艺术结缘尤长尤深,是一位出色的中国画艺术家。她的书画艺术传承中国文人水墨山水画之精神,传情达意,自然天成。侨居海外期间,凌叔华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藏画展,有较大影响。

凌叔华的小说,无论是与冯沅君、丁玲、白薇等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派”的创作相比,还是对照冰心、苏雪林、庐隐等“闺秀”派作品看,都有着明晰的特点,因而也有人称之为“新闺秀派”。 鲁迅曾评价:“凌叔华的小说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朱光潜先生曾对凌叔华的绘画艺术给予过这样的评价:“在这里我所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之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敏感。她的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泳的自然。”

林徽因(1904-1955年):

原名林徽音,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著名设计师、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20世纪30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出身名门,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与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之间的感情纠葛更是成为后世道不完说不尽的传奇。

吕碧城(1883-1943年):

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

1903年,吕碧城任《大公报》第一个女编辑,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史上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开创中国新闻界先河。1904年,吕碧城任北洋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总教习;两年后,任监督(相当于今天的“校长”),成为中国史上女性任此高级职务的第一人,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吕碧城把中国的传统学问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北洋女子公学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1912年3月,吕碧城受聘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成为中国史上女子任此高职的第一人。1928年,吕碧城参加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决计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

吕碧城不仅是女子教育的提倡者和组织者,还是男女平等的呼吁者和先行者,是提倡女权和女学的先锋。吕碧城的诗词文章,手笔婉约,敏感玲珑,别见雄奇,却又暗蓄孤愤,曾产生很大的影响。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词学家龙榆生称誉她是“凤毛麟角之才女”,“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她还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 ,是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20世纪头20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萧红(1911-1942年):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33年,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萧红的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她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

鲁迅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还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没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石评梅(1902-1928年):

原名汝壁,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

石评梅在短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石评梅才气过人,经历坎坷。她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也表现得脆弱和哀苦;她曲折而坚定的爱情,犹如天空中的烟火,在短暂的生命中演绎了绚丽灿烂的绝世之恋。

[责任编辑:刘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