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态度,是像“朋友”一样读《论语》。这在王羲烈眼中是比较合理的态度。“孔子是个什么人呢?我们读《论语》的时候,事实上等于聆听一位年长的、温厚的、经历过很多人生风风雨雨的老人家,聪明睿智地跟我们谈心。而且他非常可爱,把他一生当中的阅历,把他一生中的成败得失讲给我们听,可以当我们生活的借鉴。”王羲烈强调说,《论语》和孔子,既不是神秘的东西,也不是外在的一具任我们解剖的东西,而是跟我们自身生命有关的东西。“当我们像朋友一样读的时候,怀着爱与尊敬去聆听一位智者老人发言的时候,那是非常愉快的。我们就跟《论语》,以及跟孔子,发生了生命的连接。”
颇有意思的是,《论语》在王羲烈眼中就像“一部青春校园小说”。他坦言,《论语》中的很多语录和记载都是很精美的细节,不但塑造了孔丘的形象,还塑造了他的学生群像。比如颜回就是“特别听老师话,学习特别好的学霸”;而“每个班都有一个特别调皮捣蛋的,老跟老师作对,经常跟老师发生一些小冲突的学生”,如子路;再有,“每个班都有一个特别能干的人,又懂事、又聪明、又能干”,如子贡。至于孔子,王羲烈认为他不仅“真正追寻内心高贵的东西”,还是“一个宽厚善良,而且风趣幽默,充满自嘲精神的人”。
在王羲烈看来,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专业、工作、体验、阅历出发,找到读《论语》乃至读中国经典的方式。“它不一定正襟危坐,那么神圣庄严,它本来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当我们把生命体验代入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经典就活了。”王羲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