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内容:
主持人:各位尊敬的记者朋友,早上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欢迎大家出席“戏聚星期六”十周年新闻发布会。
“戏聚星期六”是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来主办,深圳市骏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策划承办的。深圳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的公益文化的讲演活动,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发布会主要是想向媒体朋友通报“戏聚星期六”这十年的发展历程。
首先向大家介绍今天出席发布会的嘉宾,他们是:
原北京京剧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芳华京剧院名誉会长王玉珍女士;
著名戏曲音乐家、芳华京剧院创作总监朱绍玉老师;
京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原北京京剧院青年团艺术总监常建忠老师;
中国戏曲学院知名教授、著名学者、戏曲教育家,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芳华京剧院总顾问赵景勃;
“戏聚星期六”的策划人、导演、现任芳华京剧院导演兼制作人夏运华女士。
下面我们有请夏运华女士介绍“戏聚星期六”活动的有关情况,有请。
夏运华:各位专家老师,尊敬的韩部长和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在这里对我们“戏聚星期六”10年的发展历程和芳华京剧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十载同行、再创辉煌“戏聚星期六”10周年新闻发布会暨芳华京剧院成立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寄望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而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其传承意义自不待言。
“戏聚星期六”是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骏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策划承办,深圳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的公益文化讲演活动,是从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方面提出的措施之一。该项目是以“传承戏剧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中国戏曲普及和欣赏为切入点,以解说、演唱、表演、观众互动相结合的形式,为广大市民提供听戏、赏戏、知戏、学戏的戏剧舞台,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弘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十年间,“戏聚星期六”共举办364场演出,展示了京剧、粤剧、评剧、昆曲、豫剧等60余个剧种,邀请了400多位名家进行现场讲、演,8000多位专业演员登台献艺。其中“梅花奖”、“二度梅”及梅花大奖得主300余人,如中国文联副主席、梅花大奖得主裴艳玲;中国剧协主席、梅花大奖得主尚长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梅派传人梅葆玖;叶派名家叶少兰;荀派亲传弟子孙毓敏;京剧名家于魁智;麒派名家陈少云;程派名家迟小秋;梅派青衣史依弘;余派青年老生凌珂、王珮瑜;昆曲名家杨凤一;粤剧名家冯刚毅;评剧名家谷文月、曾昭娟;秦腔名家齐爱云;川剧名家杨昌林、陈智林;豫剧名家李树建;越剧王子赵志刚;锡剧王子周东亮;扬剧王子李政成;淮剧王子梁伟平等等。
“戏聚星期六”这个文化品牌宗旨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弘扬发展,过去的十年里,二十余万市民戏“聚”殿堂,从这里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戏聚星期六”的观众群也在发生变化,活动现场,有浸淫此道多年的老戏迷票友,也有初次接触戏曲的垂髻儿童。从清一色的老人,发展为老中青幼全年龄段。让原本不曾了解戏曲的人通过接触了解戏曲,让热爱戏曲的在此间找到知音,让“小众高冷”的戏曲贴近群众生活,让每一个深圳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戏曲梦”。
2019年是“戏聚星期六”创办的第十一个年头,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中国戏曲的讲演结合,并进行一些新的举措:
一、讲演结合的升级;“戏聚星期六”可以说开了国内公益文化讲演结合的新河,那么在十年培育的基础上我们将以“一场导赏”+“一出戏”的形式,完整展示中国戏剧的优秀剧目;
二、“推陈出新”:坚守传统是推陈,出新就是以优秀的年轻演员和新创剧目的推荐,进一步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经过十年的讲演结合,深圳已经培育出深厚的戏曲欣赏土壤,深圳市芳华京剧院在这片土壤上应运而生。作为深圳市唯一的京剧院,芳华京剧院联合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大连京剧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等多家国家重点戏曲院团、学院,广泛调动关心戏曲艺术的社会力量,进行资源整合,以高品质、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面向深圳市民乃至全国观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目前该院出品的原创作品有京剧舞台剧《李清照》、《红色经典京剧交响乐音乐会》等作品,其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的新创剧目《三个和尚》、《变色龙》等,是专为响应中央提出的戏曲进校园而创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鲜明特征,通过文化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过去,通过这个民族对待文化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未来。“戏聚星期六”的成长,是深圳文化立市、文化强市的缩影。弦歌相继、箫鼓相闻,我们欣喜的看到,“戏聚星期六”已经成为深圳市民休闲生活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标杆项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漫中华五千载,悠悠历史数千年,中国数千年文化传承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运动员,坚持跑永无止境的“马拉松”,延绵数千年不曾中断。时间在流逝,传统文化不会随着时间流逝。回首往事,砥砺前行;“戏六”十载,初心不改。
据悉,深圳市芳华京剧院27日晚将在深圳市少年宫剧场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戏聚星期六”成功举办10周年《现代红色经典交响京剧音乐会》。本次音乐会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市盐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协办,力邀深圳市盐田交响乐团、金声京剧音乐工作室加盟,为广大市民观众奉献一出视听饕餮盛筵。
主持人:非常感谢夏运华女士的介绍,十年磨一剑,特别的不容易。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的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的形式。中华戏剧是我们文化史上光辉的一笔,下面有请尊敬的艺术家王玉珍院长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情况。
王玉珍: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戏聚星期六”10周年的新闻发布会,我曾经于2009年和2011年两次受邀来到深圳参与“戏聚星期六”的活动。当时我的感受就是在岭南居然有这样一群人默默的努力着进行戏曲传播的工作,我感到非常震惊,而且这项工作坚持了10年的时间。而且做了360多场演出,培育了这么多热爱和关心戏剧发展的人,观众的群体也在不断的呈现着年轻化,所以我向这个活动表示衷心的祝贺。因此我觉得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非常有意义。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它极具创新精神,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它把多种文化都能够引进来,让各种艺术形式都在这里聚集,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戏剧氛围。但如何能够提高演出的艺术性,让群众能够更广泛地得到文化的滋养,如何能够做到惠民的同时,还能达到育民的效果,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欣喜的看到,在做了10多年的戏剧传播工作以后,又在深圳成立了芳华京剧院,而且以整理和排演传统剧目和戏剧进校园两个方面作为重点工作,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因为传统需要的是继承,但戏剧最终还是要靠孩子们来传承,孩子们就像是一颗种子,戏曲的文化就如同最好的营养源泉,当心灵受到文化滋养的时候,种子才能茁壮成长。所以传承与弘扬一定是要在孩子的身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所以芳华京剧院的宗旨,就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个任务是提的非常好的,遵循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学校的戏曲的教育。结合学校的教育实际,大力的推动戏曲进校园,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
所以我衷心的希望我们能够资源整合,携起手来为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家一块儿做出不懈的努力,谢谢。
主持人:有请中国戏曲学院的著名学者、戏剧教育家赵景勃老师给我们说几句。
赵景勃:尊敬的夏运华导演和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我很高兴应约来参加担任芳华京剧院的总顾问。来到这儿之后,我想请各位新朋友们注意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戏聚星期六”,把戏剧的“剧”改为“聚”,显然是以戏会友,以戏聚友,因此这个“聚”字用的非常好,它就是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相聚,也是一个向外的辐射。另外,有三个数据希望新闻朋友们关注,一个是10年,它开办了10年,应该说还是有很长的坚持。再一个,364场,我们举办连讲带演是很艰难的,但是有364场。还有一个是60多个剧种,60多个剧种都要汇聚到深圳来演出,我想就用了刚才所说的四个字戏曲“源远流长”,戏曲的源是很远的,但是流又是很长的。这正是我们深圳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做出的一个重大努力。
今天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了芳华京剧院,我觉得芳华京剧院又是一个创举,在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年轻的城市里,的确是需要更多的文化积淀,正是用这样积淀的方式能够开展一个特殊的京剧院。在这里我一直在想,年轻总是显得历史积淀不厚,但是优势的也恰恰就在年轻上,正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生机勃勃,我们充满了活力,而且充满了吸收能力。因此我感觉到在“年轻”两个字上应该做大的文章,成立京剧院不是一个小事,应该说是比较艰难的。现在戏曲在多元文化竞争之下,有些举步维艰,但是在深圳这样一个城市里,它要创造一个新形式的京剧院,可能他们的新形式不一定像我们国家京剧院这样规整的建制,但是我们可以用多种办法,比如说用项目制、用课题制,完全可以以戏聚友,聚在一起搞项目、搞宣传。我相信深圳一定会搞得很好,因为有他们10年的经验,特别在宝安区如春笋般的增长,一定会搞得很好。
我祝贺芳华京剧院的诞生,我也祝愿芳华京剧院应该是像他搞“戏聚星期六”一样向前闯。我个人表一个态,我一定尽职尽责做好我的顾问工作,谢谢大家。
主持人:现在请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老师说几句。
朱绍玉:新闻媒体的朋友好,夏导好。首先我心里很激动,一个是我对于深圳这个地方,昨天坐出租车还是出租车司机给我谈了半天,说真喜欢深圳这个地方,他是安徽人,说这个地方四季常青,空气又好,这里的人都非常好。我来过几次深圳,我对深圳印象也非常好,但我总觉得深圳是一个全国有文化的人集中的地方,是中国改革开放崛起的地方,夏导办“戏聚星期六”,现在又办芳华京剧院,这不是馒头一揭锅就熟了,做馒头之前有很多的事情,“戏聚星期六”就是做馒头之前的揉面、烧火,才有今天芳华京剧院。芳华京剧院在深圳办,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我在前十几年就感觉深圳这个地方应该有一个京剧院,因为它是移民城市,我有时候到一些深圳的公园去,经常听到一些票友唱京剧,我说这个地方应该有一个京剧团。现在还真的成立了,夏导功不可没,当然这里面有宣传部各方面的支持也是分不开。这次又请著名的老院长王玉珍,现在还担任国家京剧基金会的理事长,还有赵院长,在中国戏剧学院很多年的院长,在戏剧方面如何做有很多的经验。还有常老师,著名的京剧小生,而且在北京京剧院也负责业务方面,在京剧方面的整个运作他有一定的经验。
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芳华京剧院成立也跟深圳一样,会对国家的京剧事业起着一个引导作用,会起着一个崛起的作用。刚才赵老师说了从模式方面、从艺术形式方面,会有一些新的开端。芳华京剧院在深圳崛起,在全国也是一个大事,这不只是深圳的事,我作为芳华京剧院的音乐总监,我刚才跟赵院长也谈了,他是乐于全心全意的把这个事情做好,我也就跟他一样,尽我的力量把这个地方的京剧事业做好,不管用什么形式把它做活,在全国能够崛起一些新的东西,在京剧方面起一个带头作用。预祝芳华京剧院办得顺利,办得辉煌,但愿芳华京剧团走遍全国、走遍世界,走到哪儿都打得非常响,能做出一些拳头式的产品,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朱绍玉老师。当你沉浸其中的时候发现是美不胜收,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最瑰丽、最美好的、最成熟的经典的艺术形式,很了不起,我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好几次写到游园惊梦,从很远的地方飘来了笛子的声音,月光如水,姹紫嫣红,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这些东西已经深深的植根在我们的心里之中,所以戏曲的影响力非常之大。现在到记者提问时间。
记者:首先热烈祝贺“戏聚星期六”已经10周年了,非常不容易,借这个机会问一下夏老师,给我们大概介绍一下芳华京剧院。
夏运华:就像刚才赵院长说的,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我们是可以探索,但是年轻确实是缺少一些积淀,我们因为有“戏聚星期六”这样一个文化品牌,它有10年的沉淀。我记得很清楚,2007年国内某一个国家级的院团过来演出,非常好的剧目,比如《四郎探母》,50块钱的票一等座,就没有人,我买了票以后坐在4排,后面都是空空的,50块钱看一场电影也要这个价钱,但是就没有人。通过这10年的时间,我看见很多人走进剧场,喜欢我们的戏曲,还有很多在外围关注文化的传承。所以我觉得芳华京剧院在这样的基础上,有群众基础的沉淀和我们10年来300多场演出,专家对深圳的认识、了解和传承,所以我们芳华京剧院是以传承和弘扬这样一个任务。但是因为我们深圳没有本土的京剧院,所以我们是以北京京剧院等一些国家级院团的专家老师作为顾问,第一是整理一些传统剧目,第二是要新创一些剧目,比如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做进校园的剧目,根据学生的课本学到的知识,我们用剧目让他更好的了解他学到的知识,用这种方式让他学到一些京剧知识。比如以前你们的爷爷奶奶辈学文化都是从戏曲当中,传统任务和历史都是从戏曲当中学习的,所以这种传统形式更适合我们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现在中央提出的“戏曲进校园”的一种更新的形式探索。这是我们要做的主要任务。
主持人:梅兰芳大师叫移步不移形,时代的审美不同了,中央要求传统文化创新性的发展、创造性的传承,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以前有很多东西都很好,这个时代又有新的东西,有创新的文化,深圳有世界影响的创新创意之都,当代人有当代人的心灵,实现戏曲进校园,这就是主动在适应变化,特别好。另外深圳正在举行“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音乐季也会同东方、西方传统和现代,我们也会有粤剧,我们开幕式的时候也演了一个粤剧非常之美。
我有一个问题要问音乐家朱老师,现在我们都有一个尝试就是把音乐和交响乐结合,包括今天晚上的演出也在尝试,音乐文化有不同民族的特性,中国文化是非常写意、抽象的,描写意境的,跟交响乐会有所不同。到底怎么让这两种音乐之间有一个会通呢?
朱绍玉:今天晚上演出的节目是交响乐音乐会,现在我们很多戏是用交响乐去伴奏,根儿是由样板戏来的,那时候反映的都是现代题材,样板戏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他们现在的题材是用几大件乐器,京剧有四大件,京胡、三弦等,把它完成好表现出宏大的内容是很难完成的,要借助一些别的另外的力量。中国的民乐又有一个特点,它的个性很强,比如《红灯记》有国际歌,李玉和牺牲的时候的音乐,用中国音乐剧的唢吹就不好听。后来想了一个办法,用西洋的交响乐,在描写这方面对于反映音乐情剧比较好。再说西洋小提琴,大提琴、贝斯、铜管等,和一些乐队很容易融合,我们在听一些交响曲的时候,各方面的曲目,听着很柔和,但是该强烈的时候也很强烈。中国的民间音乐乐器也能描写得很棒,但是中国的乐器个性非常强,二胡、笛子、三弦,个性非常强,出来的东西非常独特,把这些东西往一块捏,我们这么多年也有民乐团经过多少年的改革试验,也是非常好的。我们用了十几把京胡,这种音乐个性太强,十几把放在一块,也是不好听。
随着一些戏曲不断的发展,我认为交响乐在戏剧方面运用,我有个人的理解观点。交响乐分什么戏用,如果现在是排一个传统的描写历史方面的戏,可能我还是要用中国的传统的东西,要尽量用我们民族的东西。王院长当院长的时候,我们搞了一个《刘罗锅》,后来得了国家精品工程第一名,《刘罗锅》是第一名。这部《刘罗锅》的戏我们排了六个晚会,根据电视剧改编的,用的传统乐队,就用京剧的几大件,在全国弹奏响应非常棒。有些东西可以用西洋乐队,因为我觉得是百花齐放,可以用各种形式,你可以用管弦乐队、西洋乐队,今后演出也可以用中国民乐队,也可以用电声乐队、爵士乐队合奏,这都是试验,和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都是一种试验。有的东西可能在一些戏碰得比较好,这个戏的形式就成功了,但并不见得每个戏都要成功。我们如果排一个过去传统戏《屈原》,不合适,你用一个70多人的管弦乐队,经济要投入很大,现在一般反对用大乐队,它是指用西洋大乐队,一弄七八十人。在王院长当院长的时候我们国家大剧院搞了一个《赤壁》,由我作曲,当时乐队是70多人,就是管弦乐队,就是今天晚上要演出的,效果不错。后来说要出国到欧洲一代巡演,70多人怎么带啊,经费花不起,到国外吃住行的经费花不起。后来国家大剧院的领导跟我商量能不能少,后来由70人变成17人的乐队,非常棒。我就把它变成了京剧的乐队,在京剧乐队稍微丰富一下,效果特别棒,尤其在国外反映特别好。观众给乐队叫好就有两三次,有的地方京胡独奏,观众反映非常好。
主持人:一定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剧目而制宜,所以音乐上,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我问一下王院长,中国的文化建设中戏曲是一个精华,有《林冲夜奔》、《四郎探母》,还有表现孩子情怀的剧目,太好了。您作为院长那么多年,今天面对中国的观众,我们在文化上应该创造什么样的剧目?哪个方面的题材会是比较适合的?
王玉珍:刚才新闻发布会说夏导有一个任务是戏曲进校园,我当京剧院院长,有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就是传统的戏曲艺术如何能够跟上时代的脉搏,不丢了传统精华,还要把传统精神融入进去,我当了十几年的院长一直在研讨这个事情到现在。当年说了一个词是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比如我现在在京剧艺术基金会,我们发掘了很多失传剧目,能更丰富剧目,原来中国的戏曲剧目有好几百出,不像现在这么几出戏,越演越少,有些失去的东西,如果对剧目从思想性、艺术性都有十分突出的鲜明特色,它是有正能量的,有思想的亮点和艺术的特点,因此在市场上就有卖点,现在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主持人:应该有一些大家、艺术家、诗人一起来做这个事情,艺术家了不得,是大家,深入浅出,唱得那么上口,思想性又强,这就好了,它的影响面比较广。
聊一个轻松的问题,赵老师也是院长,我知道您是武出身,在培养人才方面怎么办?你是戏曲学院的院长,怎么培养艺术的人才?
赵景勃:戏曲人才是很难培养的,过去有句老话,十年出一个状元,十年不一定出一个戏子,因为戏子的成才率很低,普遍的可以学,真要成为一个领军、拔尖的演员很难,有时候可遇不可求,非常苦。正是因为这种苦,所以给了戏曲人很多品质,比如学戏的人一般都专注、专心,学戏曲的人有悟性,艺术需要感悟。第三是戏曲人有毅力,能吃苦。所以现在讲戏曲进校园,让孩子们接触戏,很多家长都有这种反映,有多动症的孩子坐得住了,还有的孩子以前有抑郁,现在有展现自己的欲望。在座的年轻新闻朋友们,也许你们有戏迷,也许没有看过戏的,戏曲对中华民族有多大的作用。我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提起曹操想起什么?想起大白脸。如果提出关羽想到大红脸,如果提出包公是想到大黑脸。朋友们,戏曲就把民族文化的形象载入人心,这就是根。很多孩子不是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心里想的是戏台上的曹操,是戏台上的关公。因此包公铁面无私就成为我们的一个通用语,现在讲法官、纪检,就要学包公。这大概就是我们的美誉。
再一个是为什么让朋友们学戏曲,戏曲里面充满了历史,很多人就是从戏曲里获得了立体化的历史,可能它演绎不一定是史实,但是有历史相似之处。另外,戏曲还给了我们一些文学,诗词对我们有多大的滋润啊,我们现在的语言贫乏,恐怕就是我们诗词教育不够,戏曲能给你,背不下不用,听听唱唱能记住。戏曲还给我们中国的美,朋友们会感觉到中国的美和外国的美不太一样,你们看到芭蕾舞的时候,我们戏曲可不这样,你们看到打太极,讲究圆,讲究动心画形,和外国的芭蕾舞不太一样,人家是几何,我们还是中核为美。所以很多孩子们学完戏之后气质变了,男孩子有点绅士风度,女孩子有点淑女风度,这就是一种美誉。
朋友们看一看,有时候说不爱看戏,看不懂,那是因为你没有太接触,只要你走进它,我可以保证你进去了出不来,你不信试试。有人说看戏是不是像吸毒,我觉得它是上瘾的,是能记住的。今天国家体育场绝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这确实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魂,你们可以从戏曲里获得像百科全书一样获得知识。我希望你们带头去看一下,我也希望你们多多报道戏曲,你们会发现戏曲的确是不进园林不知春色如此。
主持人:感谢,中国文化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去培根,去种植。
记者:各位老师好,我是宝安日报的记者,刚才赵老师说对宝安戏曲有一个点评,想请五位老师分别对我们宝安戏剧娃说一句话,给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一些建议。
夏运华:宝安戏曲娃是我们深圳的一张名片,希望你们越办越好,谢谢。
王玉珍:我们北京京剧院,当初是你们潘主任跟我一直在联系,所以前十年都是北京京剧院输送了艺术家去。我记得潘主任是作为你们宝安区的名片,有什么发布会先看十分钟的戏曲。培养京剧从老百姓抓起,希望你们能够像夏导这样坚持坚守住这个阵地,将来越办越辉煌。
赵景勃:宝安戏剧娃是在铸民族文化之根,是在建民族文化之魂,我相信它会发挥非常长久的效应。所以我希望宝安戏剧娃的形式在全国遍地开花。
朱绍玉:希望宝安戏剧娃成为全国的一个示范典型,以点带面,谢谢。
主持人:京剧、中国戏剧都在描绘人生,描绘人生的喜怒哀乐,揭示世间的种种世相,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非常的珍惜它,希望我们芳华京剧院发扬光大,以更美好的曲目让我们大家乐享其中,成为赏心乐事。今天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尊敬的记者,谢谢大家。
Copyright©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