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内容:
主持人陈迅(市政府新闻办处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品质,努力为市民创造最美的环境,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今天,市政府新闻办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他们是:
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 杨雷先生;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尹杰先生;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 王耀文女士;
宝安区航城街道后瑞社区党委书记 吴桂开先生。
下面,请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杨雷副局长,介绍我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有关情况。
杨雷: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我发布的题目是“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环境”。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目标,全力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用绣花功夫加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管理、城中村治理等工作,探索超大城市管理的新路径,营造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干净美丽、四季花开、满眼绿色的城市环境成为深圳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亮丽名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城市管理水平实现了历史跨越。
一、全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标杆,深圳环境卫生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一是全国首创环境卫生指数测评,努力做到处处干净、时时干净。干净的城市环境是市民群众能够享受的最普惠民生福祉。2017年起,我们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74个街道所有地理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测评,涵盖道路、城中村、集贸市场、广场等12类场所、近3万个考察点,测评结果按月在媒体发布,倒逼各级管理部门压实工作责任。针对测评反映的问题,大力开展“行走深圳”,哪里脏走向哪,哪里乱走向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市环境卫生,尤其是原特区外环境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环卫指数从2017年1月的72.3提高至今年5月的83.6。
二是以国际一流标准新建改造环卫设施,烟气排放指标优于欧盟标准。近年来,我们全面完成了全市814座垃圾转运站和盐田垃圾焚烧厂的改造。特别是,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南山、宝安、龙岗三大能源生态园落地建设,经过4年攻坚决战,2019年9月,三大设施提前投入运行,新增垃圾焚烧能力1.1万吨/日,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2万吨/日,深圳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率先基本实现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全量焚烧。我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部对标国际一流标准,集垃圾处理、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烟气排放全面优于国标、欧标,位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改造后的盐田厂已经成为广大驴友们“打卡点”。
三是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我市获城市开放厕所平衡指数第一名,以小厕所彰显大民生。我们在全国率先将16个行业公厕纳入管理,坚持高标准引领,将公厕打造成城市风景,共改造提升公厕2197座,新建公厕340座。通过自主研发,在街头、社区公园、绿化带等区域,建设了95座街头小型公厕,不仅缓解了市民紧急如厕的难题,更成为展现城市文明的一道窗口。
四是环卫智慧监管系统全面建成运营,实现环境卫生全过程、全覆盖、分层次监管。将全市环卫作业人员、车辆、设施等全部纳入智慧环卫系统,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对环卫作业全过程实时在线管理。同时,大力推广规模化、机械化作业,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二、精心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品牌,“公园里的深圳”展现城市新样态
一是“公园城市”普惠民生幸福,一千余座公园万物并育,春色满园。深圳连续多年把公园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多共享绿色空间。5年来,全市共新建各类公园201个,建成了香蜜公园、人才公园、深圳湾休闲带等一大批高品质的公园,到2019年全市公园总数达1090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87%,市民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自然公园,深圳成为名符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同时,我们在公园高标准建设了各类儿童游乐、体育锻炼、轻餐饮、书吧等设施,满足市民多元需求。
二是“花园城市”开启花漾生活,十余万株观花乔木花繁四季,彩绘鹏城。为不断提升市民绿色福利,近年来,市、区、街三级联动,为城市增花增色、增绿添美,共建成60条花景大道、30个花卉特色园、220多个花漾街区、440多个街心花园、300多个花园路口,新增立体绿化100多万平方米,种植各类观花乔木13.8万株。“逛迎春花市、看公园花展、赏各路花景”成为深圳市民生活的日常。
三是“山海连城”彰显生态魅力,二千余公里绿道依山傍海,风景如画。山海资源是深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2018年深圳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了让市民更好地感悟自然之美,我们大力开展绿道和郊野径建设,将山林海岸串联成网,共建成绿道2448公里、绿道公共目的地382个,打造了福田梅林绿道、罗湖淘金山绿道、南山大沙河生态长廊、盐田滨海绿道、龙华环城绿道等一批精品绿道。目前,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一脊、一带、十八廊”(即一条山脊、一条海岸带、八条山廊和十条水廊)的山海连城计划,让城市与自然更融合、更亲密,让市民享受更亲自然、更健康的美好生活。
四是“公园文化”展示城市活力,三千余场文体活动精彩纷呈,令人陶醉。我们每年举办公园文化季,累计吸引6000多万人次参与,培育了莲花山草地音乐会、深圳湾草地音乐会、深圳森林音乐会等一批高品质公园文化品牌。2019年3月举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短短10天参观人数达72万人次,打造了一场具有国际水准的花事嘉年华。
五是“国际视野”提升城市品位,数千名国内外植物学者来深打卡,深度交流。2017年,我市成功举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这也是大会首次走进发展中国家,全球6800名专家学者参会,创下大会历史之最。以此为契机,我们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植物科学研究、园林绿化建设中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机构、设计师参与,助力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
三、城中村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收官在即,1500余个城中村实现美丽蝶变
为切实提升城中村人居环境,实现“住有宜居”,2018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新一轮城中村综合治理,对未纳入更新改造的1547个城中村,全面实施视频门禁安装、消防站建设、燃气进村、雨污分流、用电安全、食品安全、弱电管线整治、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十大综合治理。此次综合治理,规模之大、标准之高,前所未有。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城管牵头、部门参与、各区联动,不搞大拆大建、精细实施治理,城中村已经蝶变成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
一是整旧改破除隐患,安全秩序迈上新台阶。共新建燃气管道1306公里,500个村完成燃气进村入户,新增正规煤气站323个,城中村居民全部用上“放心气”;新增视频门禁近10万套,实现楼栋全覆盖,城中村居住人员“进有登记,出有留痕”,治安形势大幅好转;新建小型消防站778座、消防栓1.9万个,配备专兼职消防员6700多名,新增电动车充电装置1.2万个,全面消除入户充电这一重大安全隐患。
二是清脏治乱扫盲区,干净整洁成为新常态。共清除卫生死角垃圾268.5万吨,完成1500多个集贸市场整治提升,拆除广告招牌5万余块,查处无证经营场所1300家。对各类架空管线实施下地上墙,对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新建弱电管道3000公里,彻底消除“蜘蛛网”和污水横流乱象。同时,设立城中村“环境长”制,实现市容环境巡查管理全覆盖。
三是增美添绿聚乡愁,宜居宜业实现新发展。新增绿化7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2万余棵;刷新楼体立面445万平方米,铺设、整修路面838万平方米,城中村从地面到立面到空间焕然一新。突出一村一策、注重宜居宜业,打造了如光明甲子塘、福田区水围、大鹏较尾场等一批有记忆的街区、有故事的小镇、有产业的园区,为城中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是固本强基促和谐,共治共享开创新格局。我们将城中村综合治理与后续长效管理同步推进、同步谋划,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村党支部—各类第三方管理机构的基层治理架构,推动“物业进村”全覆盖,进一步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实现了城中村可持续、长效管理。
四、努力锻造一支规范文明的城管执法队伍,执法为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城管执法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一直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创新城管执法模式,加强执法队伍管理,提升执法服务水平,让执法更有温度。
一是全国首创律师驻队模式,用法治思维畅通执法。全市74个街道执法队聘请专业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并随队执法,发挥“普法员”“缓冲带”作用,规范执法行为,缓解执法矛盾,提高执法效率。这一模式获司法部、住建部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
二是建立市容巡查勤务模式,实现市容环境动态管控。在全市范围内以街道为单位,划分518个片区,组建约1万名市容巡查员队伍,下沉社区开展24小时巡查,对市容环境问题及时劝告、制止和报告,实现在巡查中管理、在巡查中服务、在巡查中执法。
三是推进“三化四有”队建模式,“城管蓝”展现规范文明新形象。按照标准化、智慧化、规范化的要求,从执法队办公场所、车辆、标识到执法队员服装、执法行为、设备等进行全面规范统一,打造人有精神、事有规范、权有约束、责有担当的队伍形象。
四是建立智慧城管综合执法系统,构建高效的执法监督、指挥、调度体系。目前,系统已上线试运行,实现了对全市城管执法人员、执法车辆、执法装备精准监管,以及全市范围内各层级执法队伍的点对点、扁平化、可视化指挥和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
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和模式创新,全市城管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市容环境整治和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19年城管执法案件同比增加60%,暴力抗法事件同比下降45.7%,涌现好人好事100余起。在今年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级城管执法部门每天约8000人投入一线抗疫,不惧风险、勇挑重担,充分展现了一支执法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深圳城市管理将坚持“先行示范”标准,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努力打造超大型城市管理的“精彩样本”,为深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下面我介绍《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的有关情况: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6月23日经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7月3日由深圳市人大发布,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由深圳市人大主导和制定的法规,一直备受广大市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下面,我就这部法规的有关情况作如下发布。
一、《条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条例》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全过程立法思路,共设八章,七十五条,对垃圾分类全过程的职责划分和工作要求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此次获通过的《条例》,既是落实国家、省对垃圾分类的工作要求,回应社会对垃圾分类的关注,也是对我市历年来垃圾分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固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分类操作规定得清晰具体
一是分类标准清晰,《条例》中明确规定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与2019年12月实施的垃圾分类国家标准保持一致。此外,在“可回收物”中增加了家具、电器电子产品;在“有害垃圾”中增加了家用化学品,这些规定使居民投放生活垃圾的种类更为完整;二是投放要求具体,规定使用一次性收纳袋装纳家庭厨余垃圾的,应当将收纳袋另行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即“拆袋投放”;废弃药品、药具等要对包装物予以毁形或者进行破坏性标记后投放;另外,针对废弃年花年桔、花卉绿植、绿化垃圾,主管部门将开展统一的收集、处理工作;三是实行“楼层撤桶”,要求住宅区居住楼层公共区域不得设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建立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和分类投放督导员制度。其中家庭厨余垃圾每日投放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两个,市民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段投放家庭厨余垃圾,指定投放时间段结束后立即密闭存放,并在十二小时内清运。
(二)制度安排体现了对分类工作的支撑
一是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为避免因土地供应不足造成设施落地难、建设难,《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土地,纳入土地供应计划。二是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逐步实行分类计价、计量收费,将垃圾处理费与垃圾分类、减量的效果直接挂钩。三是纳入物业合同管理。在明确物业服务企业分类投放管理人职责的同时,将生活垃圾分类要求纳入物业服务合同和绿色物业管理评价体系。四是建立激励机制,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家庭或者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五是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从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中选聘社会监督员对分类工作进行监督。六是参加活动抵扣罚款制度。《条例》规定,依照规定应当受到处罚的个人,没有严重情节且自愿参加市、区主管部门组织的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宣传服务或者现场督导等活动的,不予行政处罚。七是大型群众性活动分类要求。规定大型群众性活动承办者应当会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人制定因活动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方案,做好分类投放的提示和指引,合理安排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且集中用餐的,鼓励采用可循环餐具。
(三)源头减量方面有抓手、有特色
一是设立垃圾减量日。在总结我市自2016年以来开展“光盘行动”、设立“光盘日”取得经验基础上,《条例》规定每年11月8日为我市的垃圾减量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市、区主管部门在垃圾减量日组织开展垃圾减量宣传教育,并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减量体验活动。二是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不得采购和提供内部办公场所使用的一次性杯具;商品零售场所经营者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旅馆业经营者不得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
二、深圳垃圾分类工作的现状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之一,深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超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一)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工作
我市从社会宣传、公众教育、学校教育、现场督导等多个方面发力,努力培育市民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2017年发布全国首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发放入户、张贴到栋。持续开展光盘行动、旧衣回收等宣传,广泛传播垃圾分类减量理念。全市建成17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区级科普教育馆,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8万人次。在全市所有物业管理小区开展定时定点督导,目前已有11155名督导员在全市10355个分类投放点进行常态化定时定点现场督导。
(二)加强分类投放与收运管理
目前,垃圾分类已全面覆盖我市的物业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大约40%的城中村已完成集中分类投放点设施设置。全市共有1074台各类分类收运车辆,实行专车专运、分类处理。全市日均生活垃圾分流分类收运处理量3700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1.5%。
(三)建设分类配套处理设施
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需要,全市建成4座大型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6个废旧家具拆解处理厂、9个废旧织物回收企业、18个果蔬垃圾处理点、22个绿化垃圾粉碎处理厂(点)等100余处分类处理设施,初步构建了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为前端分类提供支撑。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2020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国46个重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决战决胜之年。虽然深圳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国家和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兄弟城市的经验证明,垃圾分类立法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推动全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接下来,我们将以《条例》出台为契机,全民动员,人人参与,推动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驶入快车道。
一是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推进城中村垃圾分类工作, 8月底前实现城中村垃圾分类全覆盖;严格落实住宅区的“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垃圾分类模式,重点督促、引导居民做好家庭厨余垃圾分类;巩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的分类成效,通过低碳办公、践行“光盘行动”等形式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是实施垃圾分类桶点的精细化管理。按照整洁大方、便利投放的基本原则优化分类投放设施,进一步压实各物业管理单位加强设施管理维护的责任,确保分类投放设施设备功能完好、摆放合理有序、标志清晰醒目、投放点环境干净整洁,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充分发动群众。落实社会监督员制度,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深化执法联动机制,深入、长期开展垃圾分类执法专项行动,形成震慑效应。对垃圾分类做得不好的单位和小区动真格,以罚促改。我的发布完毕。
主持人陈迅:谢谢杨局全面详细的介绍。接下来请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王耀文女士,介绍我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关情况。
王耀文: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发布的主题以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体系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是去年机构改革新成立的部门,我们主要负责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工作职能与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建设息息相关。深圳是一座超大型的城市,要保障这座城市有序、安全运行,建设民生幸福城市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为深圳这种超大型城市的城市治理指明了方向。
2019年我们局刚成立就开始以广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始终把深圳市“数字政府”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深圳以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为突破口,抢抓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基建”的建设机遇,大力推动“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通过汇聚和分析各方的数据,打造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形态下的“城市大脑”,为市领导和各区、各部门提供“一图全面感知、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的智慧化管理服务能力,助力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转变。
城市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以数字化条件下的城市科学运行为愿景,探索城市运行管理的新型模式,推动政府加快数字化转型。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感知设施就是城市的“五官”,数据就是城市的“血液”,分析决策是城市的“大脑”,指挥调度体系是城市的“神经”,事件响应和处置是城市的“四肢”,技术支撑和运营体系是城市的“躯干”。我们力求将城市建设得有血有肉,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可进化,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智慧化建设的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深圳市政府的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已经初步具备支撑我市城市运行的各项基础能力。
一是较强的数据感知和汇聚能力。指挥中心已完成基础支撑环境的部署,接入了全市63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多类业务数据,25万多路视频数据,接入了全量三维可视化地图,融合了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块数据”智能底板,实时感知城市的人口热力分布、各类城市部件和各类的服务设施。
二是一体联动的指挥调度能力。指挥中心按照统一的架构和建设标准,建设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通过通信联动、数据联动、应用联动和物理联动等多种方式,实现各级指挥中心互联互通,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
三是多领域的运行监测和决策分析能力。我们基于数字政府和指挥中心的基础支撑平台,开展了经济运行、生态环境、政务服务、交通运行、公共安全等14个领域的数据汇聚和融合关联,建立了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模型,开展预测预警和分析研判,为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的治理赋能。
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这些基础能力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我们的市民也已经能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着它的成果。比如说在政务服务方面,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务服务“秒批”、“秒报”改革,通过信息共享、自动核验、智能比对,推动政务服务由原来“基于材料”的审批,向现在“基于数据”的审批转变,实现了全程无人工干预的自动审批,这不仅让市民少填表、少跑路,还能让市民感受到“秒级”快速办事体验。在应急指挥方面,当台风、暴雨等应急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应急指挥部门可以在指挥中心,使用视频会议、语音对讲、监控探头、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快速组建实景指挥场景,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智能匹配救援力量,一键下发调度指令。现场处置人员可以在现场扫码签到,接受指挥部的任务调度,并可以在现场通过手机上报处置的情况。市领导在指挥中心就可以全面掌握各方面情况。在企业监管服务方面,指挥中心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实现全市340万多家商事主体信息一网呈现,建立了风险预警库,实时预警企业的严重违法失信、监管处罚、司法涉诉、投诉举报等违规违法行为,并纳入了信用管理。在交通方面,我们对接了全市交通各方面的信息,建立了全市交通运行指数,实时评估全市交通运行情况;对接客运班车、旅游包车、危化品车、泥头车、公交车、出租车等6类车辆的位置数据,监督车辆的违法行为。在生态环境方面,指挥中心从老百姓关注的“天蓝、水清、环境优美”三个方面采集运行数据,监测深圳的空气排名、河流水质等各类指标。同时还建立了水治理专题,从河流水质监测、治理工程、污染源分布、执法处罚、市民投诉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指挥中心作为深圳市的“城市大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各个阶段,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指挥中心联通了11个区和39个委办局,全天候支撑开展各项疫情工作的指挥调度。市、区两级的政数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手段,联合公安等部门,汇聚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海陆空铁等多方数据,精准研判重点地区来深人员情况,每天生成核查任务清单,支撑各区各部门的精准防控。同时,我们开发了“深i您”-自主申报平台,在全国率先推行“亮码”、“扫码”的无接触出行模式,保障人员有序安全流动。根据自主申报的数据我们进行实时的宏观态势分析,每天对拟来深人员、重点地区来深人员、发热人员、境外来深人员以及这些人员来深后的去向进行预测预警,形成深圳疫情宏观态势一张图,为疫情防控指挥部提供非常精准的数据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目标,积极推进5G 和AI 智能技术应用,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的手段,提升大数据分析水平,增强实时感知和监测预警能力,形成全程、全域、全要素的全面感知和指挥调度能力;通过指挥中心等龙头项目牵引带动全市的数字政府建设,充分释放“数据的能量”,推动政府组织架构优化,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政府的决策模式,打造整体高效协同运行的“数字政府”。推动深圳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加温暖更加智慧,更加高效与便捷,我的发布完毕。谢谢。
主持人陈迅:谢谢王局。下面,请宝安区航城街道后瑞社区的吴桂开书记,介绍社区治理社区服务有关情况。
吴桂开: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宝安区航城街道后瑞社区党委书记吴桂开。我们后瑞社区与宝安国际机场一路之隔,不管是飞临深圳的空中俯瞰,还是走出机场的特区印象,都能看到后瑞,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但是跟国际范的机场比起来,过去的后瑞就像个丑小鸭,一直存在建筑老旧、配套欠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按照市里全面推进城中村综合治理的统一部署,我们抓住契机,攻坚克难,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让后瑞社区环境从里到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标准打造成“湾区门户、临空都会、山海新城”,成效很显著,居民很满意。
我们后瑞社区的综合治理范围包括后瑞新村、后瑞南区、后瑞北区、新瑞一区、新瑞二区、新瑞三区6个村落,覆盖了后瑞全部居住区,总面积25万多平方米,受益居民2.8万人。我们从一开始就非常坚定,不论是从展现深圳形象,还是为居民谋福利来看,城中村都要做根本性的治理,市里出政策,区里细化方案,街道和社区全力抓落实。但是,综合治理实施的整个过程非常艰难:首先是开工难。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居民特别是原村民不理解,甚至很抵触,觉得村里虽然老旧一点,但是住了这么多年也住习惯了,一搞治理又要开挖又要围挡,日常生活很不方便,还担心这是搞形象工程折腾人,所以起步很艰难。为最大程度争取居民的支持、减少生活影响,我们把整个社区的综合治理分两期来推进,先在新瑞一区、二区、三区做出样板,面积约5.9万平方米,剩下的大部分作为二期工程跟进实施。我们社区和股份公司干部带头,走街入户去沟通解释,看着现状描绘将来,既讲规划又答疑惑,先做亲戚朋友的工作,再争取其他居民的支持,顶着压力开展了一期工程。第二是施工难。村里楼房间距很窄,除了主巷道都不足4米,大型施工机械无法进入,水电气等地下工程只能靠人力用铁锹一下下挖,最多的时候我们组织了500多人,肩挑背扛,咬牙推进。地面挖开后才发现,地下更是一团乱麻,水管电管纵横交错、雨管污管错接乱排、燃气管道无处安放,加上墙上一捆捆多年累积的网线电线,分也分不清,剪又剪不得,不管动了哪家的水管电线,居民都有意见。社区就成了调解施工单位和居民之间矛盾的重要桥梁,那段时间我们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守在施工现场,哪里有问题就跑哪里,主要协调水务、燃气、供电、电信等相关企业,相互配合支持,合理安排工序,做到先建后拆,尽可能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经过系列治理措施,新瑞一区、二区、三区环境迅速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变得更安全了,137栋楼房全部打开逃生天面,增设房屋逃生窗2899个,主次巷道全面消除乱搭建、乱堆放,打通社区生命通道;分片建设充电站5个、充电桩25个,满足188辆电动自行车同时充电,消除室内充电安全隐患;建成使用132栋楼房视频门禁,实时联网保障治安管理;管道燃气直达楼下,杜绝使用“黑煤气”。二是变得更干净,所有道路路面黑化、标线统一,主干村道人车分流;建筑立面不规范招牌广告、架空管线一律清除,“蜘蛛网”“牛皮癣”都不见了;垃圾集中分类投放点规范设置,垃圾清扫清运及时,社区处处干净整洁。三是变得更有底蕴,我们建村200余年,始名“厚兴围”,后称“厚穗”,再改为现在的“后瑞”,每一个脚印都凝聚着祖祖辈辈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愿,我们把这些历史铭刻在社区文化墙上,还利用了待建地建成了妇女儿童友好公园,前几天端午节组织邻里一起包粽子,暑期还会开办小候鸟培训班,就是要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管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还是来深扎根的建设者,都能切实感受到时代变迁中的文化传承。
我们从2019年3月底开始一期工程进场施工,3个月时间就做出初步效果,居民看了都很欣喜,态度发生了大转折,后瑞新村、南区、北区的居民就来问,“旁边村都搞好了,什么时候才做我们的村”,去年6月底二期工程也开工了,实施起来顺利了很多。虽然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综合治理总体进度有点滞后,我们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的要求,从4月份就组织施工人员,紧锣密鼓推进综合治理攻坚战,目前整个后瑞的综合治理已经全面完成,这些现场的照片可以看出来整治前后的大变样。现在,我们行走在后瑞,道路整洁敞亮,人车各行其道,垃圾桶都有了“新居”,垃圾分类井然有序;放眼望去,再也不见乱搭建,公共空间开阔舒畅,社区公园的广场舞也恢复了,居民其乐融融。
我生长在后瑞,工作在后瑞,生活在后瑞,切身感受到,后瑞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么好,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美!我也感到很自豪,全程参与和推动了后瑞的华丽蜕变。借今天这个机会,我诚挚邀请各位领导和媒体朋友们,抽空来后瑞走一走、看一看,一起见证后瑞旧村到临空新城的跨越。我的发布完毕。
主持人陈迅:谢谢吴书记生动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下面开始提问。
记者:你好,我是深圳广电集团第一现场的记者,我想问一下后瑞社区吴书记,作为社区党委书记,您也承担着基层治理方方面面的具体工作,请您谈一谈实施城中村综合治理对整个社区基层治理有什么样的帮助或影响?
吴桂开:社区工作都是直接跟居民打交道的,大到生老病死、安全文明,小到家长里短、邻里和谐,做的事情既全面又琐碎,虽然是服务群众,但居民往往还觉得社区工作人员挺烦的,每次上门就管这管那,来个租客入住要登记,自家门口摆个电动自行车都不让。我们要发动大家做点事情,总体支持率也不高,就像要搞综合治理,看到“黑脸”多,开始施工的时候,还出现居民半夜2点多发现门前的路挖开了,直接打电话把我叫起来,如果他家房屋地基受影响了,要让我负责赔偿。
但是治理之后,线剪了、墙白了、路通了、管顺了,前后的巨大变化只有当地的居民最有感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流的汗、做的事,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去年我们刚好遇到我们完成一期治理工程,赶上股份公司换届选举,董事长和班子的高票当选,支持率比以前大幅提高,这就是民心所向。现在大家看到我们“笑脸”多了,我走在村里经常有街坊热情的招呼我坐下喝杯茶、聊聊家常,有时候要开会什么的,在微信群里发个通知,居民就很快赶过来了。
我感觉,这就是城中村综合治理,给我们社区基层治理打开了一个口子,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利益,大家都切实感受到政府和社区对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信任度和支持率就提高了。其他很多工作也就都顺了。接下来,我们的重点就是加强社区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发动所有居民一起共建共治共享,巩固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让我们后瑞,一直保持安全、干净、有序、和谐,成为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家园。谢谢,我的回答完毕!
记者:大家好,我是香港商报记者。请问一下生态环境局的领导,深圳正在创建“无废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有什么要求?
尹杰:深圳目前正在创建无废城市,“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将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深圳作为改革先锋城市,2019年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伟中书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如桂市长、黄敏副市长等市领导全力组织推进。深圳对标日本东京等标杆城市,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无废城市”,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推动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并提出了四个阶段目标(2020年“起跑”阶段,2025年“跟跑”阶段,2035年“并跑”阶段,本世纪中叶“领跑”阶段),还构建了58项指标体系,设立了100项工作任务,倾力打造固体废物管理的“深圳模式”,全力打造超大型“无废城市”的范例。目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其中28项指标已按照要求提前完成。
生活垃圾作为六大类固体废物中的一类,产生量非常大,很多是可回收利用资源,应当从源头抓好分类收集,做好玻、金、塑、纸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减少末端焚烧填埋占用土地和二次污染问题。在深圳“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管理,收运系统覆盖率要达到100%,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35%,2025年提高到38%以上,2035年要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在此,我也呼吁每一位市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简约环保消费习惯,推行绿色快递、绿色外卖、绿色购物,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全社会共建“无废城市”。谢谢大家。
记者:大家好,我是深圳特区报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政数局的王局,刚才您提到了指挥中心建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城市管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下一步,政数局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有什么规划?如何践行总书记提出的“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的号召?
王耀文:谢谢您的提问,市政数局正在牵头制定数字深圳“十四五”规划,全面谋划未来五年深圳“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将围绕城市发展三大主体“政府、企业、市民”,聚焦“优政、兴业、惠民”,抢抓当前新基建契机,探索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便民利企的政务服务、精准精细的城市治理、创新发展的数字经济、安全可靠的数据应用体系,将深圳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
未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抢抓新基建的机遇,全面升级“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我市智慧城市这么多年的建设成果,得益于多年以来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市基础设施面临全面升级改造窗口期。
一是利用5G技术,加快推动5G网络的建设,尽早实现5G网络对我们深圳市的全面覆盖。同时我们要加快智能感知设施在全市的布设,以及物联感知平台的建设,把网络从传统的互联网真正升级为万物互联的智能感知物联网提供扎实的基础支撑。
二是利用现在的AI技术、区块链的技术,对我们的数字中心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平台一系列数据应用开发的基础支撑平台进行全面的升级,为我们智能化的城市提供一个软件和硬件的平台支撑。
第二,要加大5G和AI技术业务上的应用,构建“云上深圳”,让市民能够更方便地在线上办公,在线上社交、在线上购物,这样的云上城市打造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5G和AI的应用让交通体系更加智慧、更加便捷,让我们的出行体验更加舒心、方便。
第三,着重加大一些重点行业的智慧化建设,特别是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让我们的市民可以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要特别强化整个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智慧化支撑体系。
第四,着手打造公共服务的一码通行体系。深圳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健康码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在疫情的期间,给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方式。借鉴防疫工作中健康码的应用经验,我们将探索为每个市民打造自己唯一的“市民码”,作为新型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公共服务的电子凭证和信息关联载体,连接深圳现有的各大政务服务平台,比如说政务服务网、I深圳、12345热线等,全面连接各个区各个部门的政务服务资源还有社会的公共服务资源,让深圳市民可以真正做到一码通行全城,让电子证照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第五,希望我们的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的建设能够为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助力。我们会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引和要求,推动公共数据的开放与利用,尤其要促进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发挥市场机制在数据要素流通中的作用,通过数据激活行业的创新活力,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谢谢大家!
记者:中国日报记者,请问杨局,展望未来,深圳将要如何打造 “世界级公园城市”?
杨雷: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首提“公园城市”,2019年7月伦敦正式被国家公园城市基金会评为全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城市。
深圳将对标伦敦,依托众多山体、海湾环抱、十条河流、百条城径、千座公园的良好生态空间框架和优美城市绿化环境,打造“世界级公园城市”。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构建更科学的公园分类分级体系,使深圳公园不但数量多而且品质高。
二是开启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五年成规模”行动。制定更高的花城建设评价标准,规模化、集中连片建设城市花景,因地制宜推进立体绿化建设,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建设社区共建花园。
三是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提升绿道品质,规划建设郊野径手作步道,搭建深圳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一脊一带十八廊”魅力生态骨架,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圳家园。
四是对标世界一流花展,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花展,把深圳簕杜鹃花展办成国际知名的专类花展;将公园文化季打造成具有深圳特色、时尚创意的城市文化名片。
谢谢。
记者:我是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我想请问一下杨局,随着《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会对市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家都很关心分类好的垃圾如何不混装混运,真正达到分类的效果。
杨雷:这个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深圳初步建成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四分”体系,我们是从制度安排、日常监管、执法监督这三个方面着手,坚决对“混装混运”说不。
(一)在制度安排上,不同类别的垃圾交由不同企业负责收运。
(二)在日常监管上,各区政府通过第三方监管等手段,监督收运企业的工作。我们也欢迎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对此进行监督;
(三)在执法监督上,《条例》大幅调整处罚的额度,加强执法形成震慑,根据《条例》第六十九条第四款规定:混合收集、运输已分类的生活垃圾的,处五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被处罚的企业将列入黑名单。相信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保证大家分类号的垃圾不被混装混运。
主持人陈迅: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深圳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大家将感兴趣的问题发到市政府新闻办的电子邮箱,我们将会邀请有关部门及时回应。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各位发布人。
Copyright©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