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观音造像得大自在
2017-12-28 09:01
来源: 晶报

赏观音造像得大自在

人工智能朗读:

既有独特鎏金佛

也有融合的佳作

藏传观音造像则形象众多,有许多变化身,常见的有四臂观音和二十一度母,面貌会有西方人的高鼻等特征,服饰方面则常常袒露身体,手持莲花或法器等。

展出的“鎏金铜莲花手菩萨像”铸造于吐蕃分治时期,此像头戴三花冠,头顶结高发髻。面形长方,眉间饰白毫,相容秀美。上身挂项圈,戴臂钏手镯,下着薄裙,腰间系宝带,帛带自然缠绕,形成优美流畅的密集式衣褶。右手结施与印,左手执莲茎。躯体修长,曼妙多姿,整体风格体现了尼泊尔造像的鲜明特点,也为藏传佛教寺院所供奉。另一尊“鎏金铜四臂观音菩萨像”则是藏传佛教中最为流行的观音形象之一,整体风格体现了元代西藏夏鲁造像的鲜明特点。

有趣的是,现场展出的一尊明早期“鎏金铜莲花手菩萨像”,既有汉传佛教的特点,又有藏传佛教的特点。相容庄严和善,体态婀娜,帔帛璎珞,庄严其身,衣纹自然流畅。整体风格与青海博物馆藏“明永乐款鎏金铜菩萨像”极其相似,是一尊汉藏融合的艺术佳作。

从造像演变,看不同形象和化身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有些造像跟常见的观音样貌差别很大。原来,此次展出的不仅有观音,还有汉藏两大佛教体系中观音的化身、本尊、眷属等相关造像。

黄阳兴介绍,佛教诸佛菩萨造像中,观音菩萨的不同形象和化身最为繁多。据《法华经》记载,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应化身。随着佛教历史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唐宋之后逐渐形成了水月观音、杨柳观音、送子观音等诸多具有汉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形象。而密教则有圣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多种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观音菩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此次展览,不仅反映了历代观音造像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观音的不同形象和化身。”黄阳兴说。例如,展出的一尊“鎏金铜松赞干布像”,黄阳兴表示,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一代赞普,因引进佛教有功,藏族人民尊他为观音菩萨的化身。

此外,观音菩萨还有不少本尊和眷属,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两大重要本尊。唐宋以来,佛教又常将观音作为主尊,文殊、普贤作为胁侍菩萨一并出现,这是中国佛教的变革与创新。比如此次展出的“铜泥金三大士像”,就是此种题材。三尊造像体态庄严,气韵生动,是明代北方地区铸造的金铜造像。

观音菩萨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也发展出一些新的眷属,如善财童子、龙女、韦驮、白鹦鹉,这些是宋元以来佛教汉化的表现,其艺术表现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场展出的“鎏金铜护法韦驮像”就属此种类型,此像铸造于明崇祯十四年,为明代宫廷御用监所造。(记者 谢晨星/文 高雷/图)

[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