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评论员 简言
“买了视频会员,还有15秒电影推荐广告”“有的影片,会员观看还要另付费”“自动续费按钮非常隐蔽,一不留神就自动开启好几个月”……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开展的“视频网站会员服务调查问卷”活动中,网友们纷纷开启“吐槽模式”。不少购买会员的用户落入了视频会员“含金量”不足、消费者权益难保障的“坑”。
追究起来,视频网站企业想必会拿出早已预设好的机动条款为“再收费”提供理由支撑。事实上,例如”有权基于自身运营策略单方面决定和调整VIP会员服务内容”“有权随时对服务条款进行修改”这样的霸王条款在会员服务协议中也是处处可见。
试问,用文字游戏来糊弄用户以留足解释空间,就可以“为所欲为”,达成企业一本万利的心愿吗?说到底,这种行为无非就是拿准了鲜有消费者会因为低成本事务花费高成本维权代价的心理,认为“几十块钱,多大点事儿”而不追究,以此无赖收费。
而在当下,这样的“套路”已经不止于视频网站,包括在线音乐、在线下载、在线知识付费等领域,不少企业对于“再收费”已经心领神会。
笔者认为,各网络平台在规则定义方面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这件事本身不合理。按道理,当下资源性付费网站竞争激烈,在正常的市场行为下,结果理应是更优者给用户权益带来更良好的保障,可现实是,几乎所有相关的平台都无一例外地把“灵活”的条款当作行业惯例说明,这更像是一种行业利益“捆绑式”的合谋。
其实,就落实知识产权保护而言,视频网站推行会员制其实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市场行为。一方面,打击了盗版,尊重原创,观众也可以通过合理付费得到高质量、安全稳定的视频资源;另一方面,视频网站的运营商、视频作品的制作方都能够借助会员制实现酬劳回馈。
当下,购买视频网站会员资格也已成为很多网友的消费新风向,眼见大家对这种事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一些视频网站就开始变着法“收割韭菜”了。原本挺好的一件事,因短视而“跑偏”,只会失掉信誉,再失掉消费者。
针对这种现象,立法和监管应该及时跟上,有必要时则需系统地整顿规范,让消费者付费免于“被套路”,也为内容创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更希望付费网站收起“小聪明”,不要以“行业现象”为由戏耍用户。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内容建设上,放在思考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及服务上,才能赢得更多更稳定的用户,企业及行业也才能越走越好。
相关链接: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