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深网评论员梦马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西安灞桥一位年纪更小的女学生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唯有她临走前写的“再见了”三个字孤零零地留在窗户边上。近日,成都某中学又有一名年仅16岁的少年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几年,随着学生不堪压力跳楼的新闻频繁出现,“为什么”“该怎么办”等问题也越来越多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实际上,2006年就有医学专家指出,我国心理疾病患者出现低龄化趋势,这些患者如果缺乏及时的疏导和治疗,轻则本人和家庭痛苦,重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根据2019—2020国民心理健康报告,小学阶段抑郁率约为10%,初中、高中阶段已经高达30%—40%,其中高中阶段重度抑郁检出率在10.9%—12.5%之间。
对此,政府、学校采取了诸如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校内提供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以尽可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学生负面情绪。在今年深圳“两会”上,更是有政协委员提出,“要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中小学生体检!”
但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是,社会医疗资源尤其是青少年心理辅导(咨询)资源的不足,未成年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出现、加重心理问题的风险未能完全消除。因此,家长对青少年心理情况的正确认识、与孩子的积极沟通,对学校关于心理健康工作的日常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生长阶段,青少年不仅面对着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自我意识的急剧发展,以及学业、人际交往压力等一直存在的青少年抑郁症诱因,还可能面对着与以往不同的、充斥着焦虑等情绪的认知环境氛围。面对以上种种变化,家长应该主动学习与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他们在每个发展关键阶段的心理需求,正确地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多和孩子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情绪及行为的变化,对孩子给予支持。不要埋怨孩子不爱跟自己说话,许多孩子小时候是很爱和父母沟通的,随着父母在沟通中透露出的强势、不平等或者不理解,孩子才越来越不愿意和家人沟通。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最应也最易发现的还是充分了解孩子生活环境的父母,尤其是发现孩子表现出与以往的明显不同,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科学地解决。
相关链接:
往期内容:
深网观察 第400期|用更严格的监管 杜绝不规范APP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