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 劳动,让一个人从生命的柔软处长出盔甲来
2022-02-10 08:27
来源: 晶报

社论 | 劳动,让一个人从生命的柔软处长出盔甲来

人工智能朗读: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指向的是劳动的价值。

再过些天,3月1日起,深圳的中小学生将迎来一门新的课程,即劳动教育课。

根据深圳教育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深圳中小学将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教育周。

这样的劳动教育来得正是时候。

今天的很多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孩子也越来越多地陷于考试与试卷当中,与真正的生活日益隔膜。

和上一代相比,今天的孩子普遍缺少与大自然、与劳动接触的体验。他们的生活被工业流水线塑造。他们的玩具是机器统一生产的,他们喜欢的娱乐明星也可能是明星工厂统一包装的。他们热衷于讨论某种最新流行的品牌,甚至热衷于在网上炫耀性消费……似乎那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事实上,真正的生活一定来源于劳动。

作家韩少功在一篇名为《热爱劳动》的文章中写道,“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我们要恢复手足的强壮和灵巧,恢复手心中的茧皮和面颊上的盐粉,恢复自己大口喘气浑身酸痛以及在阳光下目光迷离的能力。”

是的,劳动才能使我们接上生活的地气,才能获得更朴素的生活信念。

实施意见提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孩子参与简单烹饪、家庭清扫、垃圾分类等必要的家务劳动,帮助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掌握1~2项生活技能——这不但能使孩子不至于成为一架架考试机器,在一些关键时刻,这样的技能还能成为应急手段,甚至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庇佑的力量。

就学校里的劳动教育而言,可以与已经在深圳盛行的自然教育相结合。

生命本来就源于自然,人与自然的接触应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现代城市儿童处在高科技的包围中,容易被电视、电脑、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吸引,由此导致自然缺失症。而治疗自然缺失症的重要途径就是积极推行自然教育,让孩子们通过聆听、触摸、眼观、描述等方式亲近大自然,多识城市中的鸟兽草木之名。

媒体曾报道,深圳一所学校将教学楼顶变成生态农业园,里面种满了各种蔬菜、瓜果、花卉,使之成为孩子们进行生物观察的好去处——这不就是一个“开心农场”吗?北京一所学校则将土地划分到班级,根据节气设计劳动课程,从整地、播种到除草、采摘,均由学生完成。凡此种种,均值得我们在借鉴中创新,使劳动变得更“新鲜”。

当然,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孩子们懂得某些技能,比这样的“术”更重要的是“道”,也就是对意志的磨练。一个人要培养坚韧的品格,恐怕就得通过劳动,学会接受生活的粗糙磨练,而不是让他们一直生活在过于精致的盆景式的环境里。

往大里说,今天,整个社会潜意识里都存在对孩子过度保护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没有过度保护就没有伤害。正是层层叠叠的保护,让一个人逐渐失去了长出盔甲的能力。

当飞鸟失去天空,它就将被大地囚禁;告别“圈养”,一个人才能解除身体与灵魂的枷锁。

劳动,让一个人长出盔甲,让生命获得应有的重量。

[编辑: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