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间照 中国古代书画中的“松”
2018-05-17 10:27
来源: 新华网

明月松间照 中国古代书画中的“松”

人工智能朗读:

“松”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的最重要的符号之一,也是东方艺术审美中极具代表性的表达载体。新华网书画频道带网友走进北京松美术馆的展览“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松’”,赏鉴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墨客笔下的“松”主题画作,从不同角度感受他们对“松”的依托、寄情和立意。

《四季赏玩图》(局部) 明 佚名

与明代帝王有关的行乐图,目前存世有数幅,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宪宗元宵行乐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宗行乐图》卷等。此幅《四季赏玩图》,曾在大英博物馆“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展览中展出。画卷描绘皇室四季赏花行乐的场景,春日赏牡丹、夏季赏红莲、重阳赏金菊、冬季赏雪梅。头戴黑色便帽、身穿绣金龙袍的宪宗皇帝,前后共5次出现在画面里。松树亦出现在各个桥段,扮演重要角色:一开始,宪宗皇帝坐在双松下的草堂里观看女童荡秋千;春赏牡丹时,宪宗所坐的琉璃凉亭外,被古松围绕;秋冬交界处,以青松和雪松表示季节的变化,雪松下的便殿也银装素裹,宪宗也换上棉袍,戴着貂皮帽。画面瑰丽堂皇,一派太平喜乐氛围。

《古松献寿》 清 蔡含

蔡含,明末清初女画家。字女萝,号圆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著名文人冒襄侧室。擅山水、花卉、禽鱼。蔡含常与冒襄另一妾金玥合作绘画,人称“冒氏两画史”。世人常知冒辟疆与董小宛,鲜知冒氏有一位工绘画,尤其擅画古松的侧室蔡含。闺阁女子,能放笔画松,且笔墨老辣劲健,实属女中才子。后来“虞山派”诗人邓林梓作《画松歌》赞她:“少君贞心比老松,千岩万壑在胸次。四方乞画无虚时,缭绫侧理满箧笥。每因能事苦迫促,君公墙东避不啻。”说明她的古松图在当时士大夫阶层十分抢手,这幅古松献寿即是证明。一株盘回老松,簇簇松叶攒针于枝,根根有力,层次分明,扇面虽小,却有大气象。加上冒襄对题,是不可多得的琴瑟唱和之作。为《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唯一著录的蔡含作品。

《松花图卷》(局部) 清 项圣谟

项圣谟,明末清初画家。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亦有“松涛散仙”别号。浙江嘉兴人。祖父项元汴,为晚明著名书画收藏家和画家,故项圣谟自幼精研书画名作,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境界明净,极富书卷气。亦精书法,端庄严谨,峻拔出脱;善赋诗,文辞警策凝重,悲壮慨然。国破家亡,晚年家贫,而志存高洁,不交权贵,卖画自给,后人评论其诗书画构成“崛起之豪”的完整境界。著有《朗云堂集》、《清河草堂集》、《历代画家姓氏考》、《墨君题语》。

项圣谟善画树,尤善画松,有“项松 ”之誉。此图卷满眼莹碧,取意汉魏仙道思想中的松花长年,以细笔绘岁寒双松,远近成对,近处双松翠冠如盖,繁枝里藏着一位采松花的小童子;山石错落有致,茸草青苔,鲜洁无尘。据项氏自题,时逢山斋松花盛开,命童子采收,贮存为食,并作《采松花》诗三首,又因昔日岳大司马曾作《咏松花》色、声、香、味四题,于是绘此图相配。

《旭日松涛》 清 徐玫

徐玫,清初画家。字采若,号华坞,苏州人。主工花鸟、人物,兼事山水,赋色妍雅,生动尽致。善临摹古本,与柳遇并挟盛名,“两人凡临摹古本逼真处,可谓之翻身凤凰也”。因其技艺出色,后供奉内廷,曾参与绘制《康熙南巡图》,亦有《春宫图》组画存世,人物、园庭、植景无所不精。唐代无可和尚诗:“与鹤来松杪,开烟出海波。”仙鹤、松树、旭日、海波,这种组合象征着长生不老,延年益寿,为宫中祝寿的标准样式,类似图式也出现在郎世宁笔下。虽然此画是“寿与天齐”的命题创作,但从画风可以看出,徐玫不仅继承了宋人画法,而且注重写生,凡笔到处,无不古意而生动,难怪王石谷对他有“立法精妙,直入宋元名家之室,虽仇(英)唐(寅)诸公,亦不得专美于前”的赞誉。

《禅悦图》(局部) 禹之鼎

禹之鼎,清初画家。字尚吉、上吉、尚基,江苏扬州人。康熙年间供奉内廷,授鸿胪寺序班,入值畅春园。工山水、人物,尤精写真,作品多为当时的重臣文翰传神写照,“一时都下名公通人描画殆遍”,自称“必逢佳士亦写真”,是继晚明曾鲸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此图作于康熙三十九年,作者时年五十四岁。传主为清初文坛领袖王士,曾在扬州为官,禹之鼎十多次为他画像。“禅悦”一词是佛教用语,形容参禅悟道之后的法喜。此画借佛教精神,彰显中心人物退养林泉、游神禅悦的气韵风度。用笔纤润,设色明丽,一株象征长青不老的百尺翠松横贯画面,松萝低垂覆罩茅庐,松下白鹤振翅,引吭向天,茅庐里趺坐这位着淡黄衲衣的一代宗匠。几案上放置经函和拂尘,茅庐外涧泉如明月,此类涧泉多见于水月观音画。

《松山观瀑图》 清 张崟

张崟,字宝崖,一字宝岩,号夕庵、且翁、夕庵老人,铁瓮城东蛰叟。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所居曰“饮渌草堂”。幼承家学,以诗画著名京江。花卉、竹石、佛像皆佳,尤擅山水,善画松,时顾鹤庆善画柳,有“张松、顾柳 ”之誉,世称“丹徒派”。此画描绘崇山幽壑、危岩高岗之间,高士携友宴坐茅亭,听泉论道。亭后危磴入云,寺观楼阁深藏山荫。画面构图巍伟,雄奇郁茂,虚实结合,山林野趣尽出于纸墨之间。由左上方的题识可知,此画创作完成后,画家自藏三年,花朝节与友人饮酒,一时起兴,展图共赏,结果被友人索去,便补了段题跋,是为画外趣事。

《骊山避暑》 清 袁耀

袁耀,清代画家。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画家袁江之侄。约活动于乾隆中期,以界画见长,工整华丽,画风与袁江相近。偶作花鸟,亦甚佳。袁耀擅作山水,楼阁界画,气势恢弘,题材常为《骊山避暑》、《蓬莱仙岛》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且能作高头大卷,其精品甚至超过袁江。此画描绘唐明皇前往骊山华清宫避暑消夏的情景,画面远景高山崇岭,云雾缭绕,层层楼阁,华美壮观,如琼池仙宫。画面左下方雕砌精美的石桥上,一行宫中人往楼阁的方向去,华盖、羽扇彰显尊贵身份。袁耀将传统建筑画与院体山水巧妙相融,其华丽精致的风格,为清初扬州工致流派的典型代表。

(图文均有松美术馆提供)

[编辑:陈晓玲]